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就職中共總書記談話):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Worldwatch: 2009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阿扁判決文是用「有罪推定」跟「財產來源不明罪」推定的

綜觀阿扁貪污罪名的判決
其實是用「有罪推定」跟「財產來源不明罪」推定的
當然
判決文完完全全呼應了2006年紅衫軍成立以來的所指控的一些扁家罪責
不過
「財產來源不明罪」在台灣並未立法
卻已經是
在藍綠名嘴之間共同流傳信奉的批判原則
甚至可說是台灣輿論民粹化的輿論審判依據

例如前陣子 馬英九總統公佈財產後
陳立宏跟王時齊兩位名嘴也是用此一原則
立刻去質疑馬英九全家難道連年不用吃喝
才可以累積全薪到如此高額存款

至於阿扁判決文也出現了
類似質疑
以扁家薪俸不可能有財力匯出多少多少錢到海外

如果把政治審判
不是狹隘地定義為某政黨或政黨黑手之主導司法
而是指
審判之推理邏輯
完全呼應某群政治勢力之訴求──在此當然是指紅杉軍
那扁案判決無疑正是政治審判

看看判決結果一出爐
紅杉軍總頭頭施明德
立刻出面發表類似大獲全勝的聲明
而施明德等紅衫軍頭目們
目前多半身居馬政府郝市府要職
前不久才因被起訴之紅杉軍違反集遊法獲判無罪

可以毫無疑義地說
紅杉軍在這場反扁假反貪之延長賽中
[當時並未成功將扁拉下台]
算是
大獲全勝
全身而退了

但是
結局可能還未定呢

阿扁看到判決文後
立刻眼睛為之ㄧ亮
全身充滿活力
彷彿又喚醒20年前人權辯護律師之基因
假定二三審使用一般正常的法律推定推規則
當然
一定會如扁案前辯護律師鄭文龍
跟阿扁律師所樂觀期待的
無罪機率很高
加上馬政府大失民心
未來K黨勢力消退後輿論氛圍轉變之期待
這種官司逆轉勝期待並非完全不可能

雖然我認為還是滿困難的
但是
阿扁豈不是常常做出讓人跌破眼鏡的成績嗎?
譬如
台北市長勝選
總統選舉裡任獲勝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美國這一波衰退已經結束──Becker

這是美國經濟學家Becker最新部落格文章
他說
去[2008]年10月7日
他為華爾街月刊寫了一篇文章叫做
「我們不是邁向大蕭條」("We're Not Headed for a Depression")
這一次我們不是蕭條
更完全不像1930年代的大蕭條
當經濟逐漸下滑時
他還有點擔心自己的預測看來有點愚蠢
跟許多著名的預測一樣
但是他很幸運地
這個世界也是一樣幸運
預言顯得基本上正確

8月9日他在部落格上宣稱
當前世界的衰退已經結束
許多經濟學者跟官方組織
也獲得相同結論

此次衰退是巨大的跟全球性的
但是它不是大蕭條──
大蕭條是指產出上的下滑(output fall )達10%以上
美國跟世界這次的產出上的下滑卻低於5%

在大蕭條期間
美國失業率攀高到25%
而且一直維持高點在整個30年代
產出滑落則超過20%
而在這次或以前的衰退
產出滑落稍稍低於4%
而失業率仍維持低於10%──
最新失業率數字是9.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Productivity, Unemployment, and the End of the Recession-Becker


September 9, 2009

http://www.becker-posner-blog.com/archives/2009/09/productivity_un.html

On October 7, 2008 I wrote an op-ed piece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e're Not Headed for a Depression") in which I said there would not be a depression, certainly nothing at all resembl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As the economy continued to decline after that I began to worry that my predictions were going to look foolish, and become famous as one of the many absurdly bad forecasts.
Fortunately for me, and even more so for the world, the forecast turned out to be basically correct. I recently claimed in a post on this blog on August 9th that the current world recession is over, and many economists and offici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n have come to the same conclusion. The recession was big and world wide, but it was far from a depression-a rule of thumb is that a contraction is a depression only if the fall in output is at least 10%. The output fall in the US and the world has been less than 5%. Indeed, this recession is hardly more severe in the US- the epicenter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 than a couple of previous recessions, such as the one from 1973-75 brought on by the first oil shock, and the one in 1981-83 resulting from the Fed's successful efforts to squeeze inflation out of the system.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merican unemployment peaked at 25% and was high during the whole of the 1930s, while output declined by more than 20%. During this present (or past) recession, output has fallen by a little over 4%, and unemployment so far has remained under 10%-the latest figure gives an unemployment rate of 9.7%. Since a world of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he two events, the prevalent fear of a major depression was never realized.
Those who are more pessimistic about this recession point out that unemployment is still rising, and may reach a much higher level than its present rate. They also rightly indicate that total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is much higher than 9.7% because some persons have only found part time jobs, while others have been so discouraged by the weak labor market that they quit looking for work, and so are not counted as unemployed.
I will take up both aspects of this pessimism in turn. To understand what has been happening to unemployment, it is crucial to recognize that employment has declined, and unemployment has risen, much more relative to output during this recession than in past recessions because labor productivity-measured by output per worker or per hour of employment- has continued to grow during the recession. Productivity grew by 0.3%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9, and by a whopping 1.8% during the second quarter. Typically, measured productivity falls during serious recessions because of excess capacity of capital and the many employed workers who are underutilized. Basic arithmetic indicates that for any given fall in output, the greater the rise in measured labor productivity, the greater the fall in employment, and the greater the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is typically a lagging indicator in the sense that it usually begins to fall only months after output has started to increase again. Since I expect output to rise only a little in the US during the third quarter that will be over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unemployment should continue to rise for a while, almost certainly surpassing 10% at its peak. However, if, as I expect, the growth in productivity will continue into the future at a good pace because of the many innovations and inventions coming on line, that will lead to greater, not a lesser, growth in employment. For at some point, the economics of th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become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short-term arithmetic negative relation that occurs during recessions.
In the longer run, advances in productivity are partly produced by investments in R&D and other innovations that generate new products and new processes. Both new products and new production methods typically require investments in both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They also stimulate the use of more workers of various skills that utilize the greater capital stock. This is why over longer time periods, productivity advances and robust labor and capital markets in different economies are strongly positively, not negatively, related. For this reason, the continuing advances in productivity in the US and elsewhere will at first limit and then reverse the falls in employment and rises in unemployment.
It is true that the total underemployment rate during this recession would be well above the official unemployment rate of 9.7%. Some estimates put total underemployment at over 16%, which includes individuals who are reluctantly working only part-time, and also persons who have given up looking for work. However, apples have to be compared with apples, and in judging this recession relative to prior ones, the same calculations have to be made for these past recessions as well. Exactly the same type of growth in underemployment was operating in these prior recessions, and especially for the severe recession of the 1930s. Perhaps the fractions of reluctant part timers and persons who stopped looking for work are greater during the present recession than recessions than say in 1973-75, or 1981-83, but I have not seen any demonstration of this. My guess is that whatever differences exist, they are not enough to reverse the ordering of the severity of different post-war recessions.
My overall conclusion is that productivity advances will lead the world out of the recession, and after a while toward a decent rate of growth in world GDP. These advances will occur even if the financial sector is not fully recovered from its crisis. As productivity advances continue at robust levels, that will stimulate the demand for labor, and begin to reduce unemployment and produce sizable rates of growth in employment.

Posted by Gary Becker at 2:05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rackback Pings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www.becker-posner-blog.com/mt/mt-tb.cgi/1853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今週刊這兩期很稀奇地唱衰中國跟美國經濟

這一期[662期]封面故事是中國 泡沫危機
上一期[661期]封面故事是美國 經濟無力回溫 冷復甦

老實說看上一期時
很驚訝專門唱多的謝金河發行人主持的周刊會唱衰中國經濟
這一期則是據說是派員專門赴美現地採訪美國消費之薄弱

還記得兩年前吧
老謝全台到處演講
都在誇稱什麼冰島股市漲了幾趴
只有台北股市還是軟趴趴
[然後又開始怪阿扁所國]
結果冰島記得好像成為全球第一個泡沫化破產的國家


其實
從很多經濟數據都可以看出
例如中國CPI指數仍是負的
雖然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經連續幾個月超過50[上揚]
都顯示這些股市房市繁榮
[四兆的振興經濟資金有不少都流入股市與房市投機]
只是政策作多之泡沫
最大危險是2009年6月中國的貨幣供應量成長28%

尤其你聽到什麼
中國股市總市值首度超越日本股市
中國財經學者表示再過幾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跟當年日本1980年代泡沫經濟時期完全一模一樣心態口吻

種種都是泡沫經濟之徵兆

1990年日本房市總市值超過二千兆日圓
相當於美國房產市值四倍
1989年底日經指數逼近4萬點
當年漲幅27%
十年漲幅500%

結果呢
1990年9月
日經指數跌破2萬點
1992年末東京市中心房價比峰期跌60%

但是泡沫被戳破會在什麼時候?
沒有人知道
沒有人知道誰是最後一隻老鼠

當時前任的財訊雜誌發行人邱永漢
[現在跑去上海當寓公還出書唱旺中國唱衰日本,說東京跟上海沒得比!]
當時在東京跟台北房價節節上漲時
還說土地是無法進口的
漲幅沒有上限!

這就是泡沫將破的徵兆
無法置信的狂想
非理性的繁榮

回到原問題
泡沫何時破?
尤其中國泡沫何時破?
全球大家都在猜
也猜好幾年了

1987年10月14日英國金融時報
刊登了Soros索羅斯的一篇文章
預言日本股市即將崩盤
但是幾天後
全球股市大崩盤
最抗跌的卻是東京股市

日股崩盤還拖了約三年後才發生

為什麼?
我最近在複習關於經濟循環跟泡沫經濟史的書籍
覺得
泡沫要崩盤
可能有兩要件:
1.要發生一件突發的震驚股市的某件經濟崩潰破產事件
如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突然宣佈盧布貶值,拒絕清償外債
倒債事件[俄羅斯預算赤字龐大]立刻引發立即影響
2.要有某位官員突然宣布一項股民預期已久的恐懼緊縮措施
如台灣的郭婉容財政部長
造成台股無量下跌
日股則是1990年新任央行總裁三重野康的戳破泡沫措施:
不過他是採取逐步讓氣球消氣的作法
1990年上半年五度調高利率
於是就產生了1990年日本股市跟房市泡沫終於被戳破之結果

中國的泡沫危機
現在中國全國官民大約也在挫咧等!
誰是最後那隻逃命的老鼠?
誰是戳破泡沫氣球的官員呢?



 

吳敦義說: 台灣的亂像根源是台灣的民主走得太快了!

馬英九竟然選了這種反民主
威權體制時期只能仰呈鼻息的官僚
接續劉兆玄擔當閣揆

當然馬自己本身也是一路反民主反自由到底
始終如一
馬政權
可以說是一個反民主反自由集團份子所組成


這是吳敦義對來台參加世界華語作家協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
的中國文人所說的話
讓他們甚感驚訝

更令人震驚的是
吳敦義對於見到胡錦濤那種仰慕之情
實在令這些中國文人大為吃驚

其實
這些中國文人來台後
多半頗為艷羨台灣之民主自由生活的氛圍
尤其相對照對岸中國之仍是一黨獨裁專制
字裡行間
更是推崇不已


作者引述吳敦義的談話標題是
「差一點讓我崩潰的國民黨人」

「讓我吃驚,但並沒有讓我崩潰,差一點讓我崩潰的是 12 月 1 日上午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對來自世界各地華語作家的講話。

此人講話不乏風趣幽默,“他媽的”等髒話不離口,繪聲繪色吸引了作家們的眼球。


吳先生在提到臺灣現狀時,說到臺灣有兩個亂象,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

媒體言論自由之亂。 吳敦義說臺灣的媒體言論

實在很自由,比美國都自由,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可以說出來,不用負責

任。


吳敦義先生說到臺灣媒體言論之亂後卻話鋒一轉,用一句話總結了臺灣

這些亂象之根源: 臺灣的民主走得太快了!



這話一出,不但是我,還有我周圍好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作家都悚

然動容—— 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聽到一個民主政體的政黨領導人把一

個國家的亂象歸咎于“民主太快”而不是“民主發展得太慢”。

這句話之後,我就更仔細聽這位吳副主席發言了,這位仁兄也很快把焦點轉移到大陸問題上,繼續談笑風生。

完全忘記了台下坐了一位來自大陸的楊恒均。



他提到自己今年 5 月 26 日第一次登陸中國大陸見到胡主席,好不快

樂,好不自豪,好不神往。 只是當他發現

胡主席是在中南海的瀛台廳宴請國民黨一行時,感歎道,瀛台可是(秦

)亡國之地呀! 這位亡了一次國的國

民黨副主席在評價中國大陸時簡直是暢所欲言,無所顧忌,他在評價中

國大陸的民主改革時說,我支持中國大陸在民主化方面慢一點,否則會

亂的。



他還聲情並茂地編了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百多位作家聽:某一天深夜,

馬英九的電話突然響起來,拿起來一聽,是對岸中南海打過來的,胡哥

脆弱的聲音傳過來:英九兄,你能不能把大陸一起管起來? ——聽電話的馬英

九立即頭大,連連說,不要、不要,你們那個亂攤子……


中國國民黨吳副主席敦義先生講到這裏開心地大笑起來,哈哈,一個臺

灣都搞得這麼亂,我們哪里管得了大陸…… 」


..........................................

台灣的亂像是民主太快造成的?
楊恒均發表於2008-12-25 08:49

民主制度:可以任意批評卻沒有人願意捨棄的一種最不壞的制度


這次到臺灣日程很緊,但五天的時間還是讓我碰到不少不同顏色和層次

的臺灣人。 接觸到的臺灣人給我的印象可以一言以蔽之

:憤怒。 一旦和他們談到臺灣現狀特別是陳水扁問題,不管和你熟還是不熟的都立馬按捺不住憤怒。

藍營的自不待言,對陳水扁竭盡

侮辱之能事,對馬英九還不把陳水扁判刑表達強烈的不滿;綠營的則暴

跳如雷,高聲叫駡馬英九無恥,一上臺就報復陳水扁,要一下子把臺灣

人的政黨(民進黨)趕盡殺絕。 一位計程車司機說起馬英九甚至激動得把

車停下來,回頭對我吼道,你信不信,如果我有一支手槍,我立即把馬

英九幹掉——說著,他怒氣衝衝地朝總統府的方向做了一個開槍的動作

——啪啪! 不藍不綠的也沒有幾個心平氣和的,對臺灣現狀憤憤不平。 不藍不綠的也沒有幾個心平氣和的,對台灣現狀憤憤不平。



一個小小的島嶼,每個人都憤怒起來,這和對岸的大陸真是有一定的相

同之處。 如果你在大陸提起一些政治制度和黨群關係,老

百姓也大多是兩種反應:憤怒,以及出離憤怒到無法再憤怒。



不過台海兩地雖然都是憤怒,卻也有不同之處。 大陸的憤怒中有無

奈,大多數人看不到希

望,只能聽天由命。 大陸的憤怒中有無奈,大多數人看不到希望,只

能聽天由命。 例如,說起某地官員貪污腐敗,老百姓最多歎息一聲,

幾千年都這樣,有什麼辦法。 例如,說起某地官員貪汙腐敗,老百姓

最多嘆息一聲,幾千年都這樣,有什麼辦法。 如果從表面上看,臺灣

民眾的反應也是如此,然而,再進一步觀察,卻大大的不同。 如果從

表面上看,台灣民眾的反應也是如此,然而,再進一步觀察,卻大大的

不同。



在臺灣期間,我能夠在每一個憤怒的臺灣人身上尋求到一種大陸人身上

沒有的,特別是那些我初次見面的普通臺灣人。 在台灣期間,我能夠

在每一個憤怒的台灣人身上尋求到一種大陸人身上沒有的,特別是那些

我初次見面的普通台灣人。 他們有的對陳水扁執政憤怒,有的對馬英

九現在執政不滿,但他們卻都不對這個制度產生厭惡,沒有一個普通臺

灣人會說這個制度造成這些腐敗和無能,他們只是認為這個制度不夠完

善。 他們有的對陳水扁執政憤怒,有的對馬英九現在執政不滿,但他

們卻都不對這個制度產生厭惡,沒有一個普通台灣人會說這個制度造成

這些腐敗和無能,他們只是認為這個制度不夠完善。 更重要的是,我

接觸到的臺灣人雖然憤怒,但幾乎都尊重民主的遊戲規則。 更重要的

是,我接觸到的台灣人雖然憤怒,但幾乎都尊重民主的遊戲規則。



這可能就是民主制度的特異之處,每一個人都對這種制度議論紛紛,說

三道四,批評和指責為多,但一旦進入這種制度的人,誰也不想退回去

,或者選擇其他在歷史上存在過的任何一種非民主的制度。


且不說臺灣的民主制度是哪些力量奠基的,到目前為止,我認識到,推

動民主制度前進的最主要力量不是國民黨,也不是民進党,而是廣大的

民眾,他們對這個制度的不滿足,對這個制度漏洞的憤怒,對這個制度

的期許,正在一步一步迫使政治精英們修補這個制度的漏洞。



差一點讓我崩潰的國民黨人



我上面說了這樣一個意思:台灣的普通百姓是推動民主制度前

進的主要動力。 我並沒有說精英如何,實際上,這次到臺灣,我見識

了精英們的表演,實在給我很深的印象。



世界華語作家協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在臺北召

開,來自五大洲的華語作家代表 200 多人。 由於這個協會是臺灣背景

,會員中有不少國民黨黨員,有些是有相當級別和資歷的。 在一次吃飯中,我和周圍的幾位國民黨黨員爭論起來,他們認為

臺灣目前很亂,主要是民進黨搞的,要是以前的國民黨一直執政,就不

會如此之亂了。 我聽後感到大惑不解,如果國民黨一直執

政,那不就是專制獨裁,哪里還有民主可言? 如果

是國民黨在搞競選時說出這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作家協會會員

之間討論問題,他們竟然發此宏論,讓人吃驚。



讓我吃驚,但並沒有讓我崩潰,差一點讓我崩潰的是 12 月 1 日上午國民黨副主席

吳敦義對來自世界各地華語作家的講話。 此人講話不乏風趣幽默,“

他媽的”等髒話不離口,繪聲繪色吸引了作家們的眼球。 此人講話不

乏風趣幽默,“他媽的”等髒話不離口,繪聲繪色吸引了作家們的眼球





吳先生在提到臺灣現狀時,說到臺灣有兩個亂象,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

媒體言論自由之亂。 吳敦義說臺灣的媒體言論

實在很自由,比美國都自由,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可以說出來,不用負責

任。 吳敦義說台灣的媒體言論實在很自由,比美國都自由,什麼亂七

八糟的都可以說出來,不用負責任。



他說的有一定道理,一個小小的兩千三百萬人口的臺灣島,打開電視將

近一百個頻道。 每天晚上,很多頻道都請“名嘴”

在那裏議論時事。 你說一個巴掌大的小島,哪有那麼多“事實”可議的? 於是這些名嘴也就越講越

不靠譜,說三道四的有,無中生有的也有,看上去確實有些群魔亂舞—





吳敦義先生說到臺灣媒體言論之亂後卻話鋒一轉,用一句話總結了臺灣

這些亂象之根源: 臺灣的民主走得太快了!



這話一出,不但是我,還有我周圍好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作家都悚

然動容—— 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聽到一個民主政體的政黨領導人把一

個國家的亂象歸咎于“民主太快”而不是“民主發展得太慢”。 這句話之

後,我就更仔細聽這位吳副主席發言了,這位仁兄也很快把焦點轉移到

大陸問題上,繼續談笑風生。

完全忘記了台下坐了一位來自大陸的楊恒均。



他提到自己今年 5 月 26 日第一次登陸中國大陸見到胡主席,好不快

樂,好不自豪,好不神往。 只是當他發現

胡主席是在中南海的瀛台廳宴請國民黨一行時,感歎道,瀛台可是(秦

)亡國之地呀! 這位亡了一次國的國

民黨副主席在評價中國大陸時簡直是暢所欲言,無所顧忌,他在評價中

國大陸的民主改革時說,我支持中國大陸在民主化方面慢一點,否則會

亂的。



他還聲情並茂地編了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百多位作家聽:某一天深夜,

馬英九的電話突然響起來,拿起來一聽,是對岸中南海打過來的,胡哥

脆弱的聲音傳過來:英九兄,你能不能把大陸一起管起來? ——聽電話的馬英

九立即頭大,連連說,不要、不要,你們那個亂攤子……


中國國民黨吳副主席敦義先生講到這裏開心地大笑起來,哈哈,一個臺

灣都搞得這麼亂,我們哪里管得了大陸……


他笑得無辜,卻差一點讓我崩潰!

(吳伯雄,楊恒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是一位不錯的老者)

國民黨的“八年抗扁”與浴火重生


無論國民黨當初在中國大陸如何無能和腐敗,有一個歷史功績卻無法抹

殺,那就是領導了浴血奮戰的“八年抗戰”。 也恰恰是這光榮的八年抗戰,讓國民黨的對手

坐大,最終導致他們敗走臺灣。

國民黨在臺灣的幾十年統治也是以一個八年而告一段落的,那就是

2000 年政黨輪替時陳水扁上臺到 2008 年馬英九再次代表國民黨奪回

政權,這八年對於國民黨可謂不堪回首。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國民黨是如何失去過去八年的執政的,會有

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是國民黨貪污腐敗?

是國民黨沒有民進黨有人氣?是國民黨的人才太少? 都不是,

而是國民黨在帶領臺灣走進民主政治時代後,卻沒有能夠轉換觀念,他

們忘記了民主其實就是遵循一套遊戲規則。 都不是,而是國民黨在帶

領台灣走進民主政治時代後,卻沒有能夠轉換觀念,他們忘記了民主其

實就是遵循一套遊戲規則。



2000 年大選時,國民黨明顯地違反了民主政治裏的遊戲規則,從同一

個陣營跳出兩個人氣很高的候選人,結果他們兩人的選票加起來遠遠超

過陳水扁,兩個人卻一個也沒選上。 看看當今的美國,奧巴馬和希拉蕊在黨內初選時鬥得你死我活,但

一旦塵埃落定,馬上“團結一致”,

以致現在奧巴馬的國務卿竟然是昔日的“死對頭”希拉蕊,這其實是成

熟的民主政體下政黨們熟練掌握的遊戲規則,違背這一規則,就很難有

執政的機會了。 以致現在奧巴馬的國務卿竟然是昔日的“死對頭”希

拉蕊,這其實是成熟的民主政體下政黨們熟練掌握的遊戲規則,違背這

一規則,就很難有執政的機會了。 2000 年的國民黨破壞了這一遊戲規

則,失掉了政權,沒有什麼很深的學問,沒有必要去分析來分析去。




而在 2004 年的大選時,國民黨終於學會了尊重民主制度的遊戲規則,

萬眾一心,團結抗“扁”。 實際上,從

2000 到 2004 年的四年執政中,陳水扁是得到臺灣民眾的支援的,陳

水扁也因為想連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兩岸關

係上,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要想打敗陳水扁確實有一些困難。

而且,從 2000 年到 2004 年,國民黨依然沉浸在失去政權的驚慌和不

安中,顯然沒有想出個什麼所以然來,更不用說深入反思了。



但是,國民黨畢竟是百年老店,人才濟濟,財大氣粗,而且也在痛定思

痛後開始學會尊重民主制度的遊戲規則。 所以,在 2004 年推出了陣容強大的競選團隊。 然而,這一次,臺灣的民主

政治同樣出現了問題——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再次遭到了破壞——破壞

這一規則的就是那兩顆子彈。



毫無疑問,這兩顆子彈挽救了陳水扁,讓國民黨繼續在野長達四年之久

。如果說第一次民主選舉的遊戲規則被國民黨自己破壞了,那麼

第二次則是兩顆子彈破壞了這個遊戲規則。 所以,在 2000 年選舉結束後,支持國民黨的憤怒的群眾包

圍了國民黨黨部,在 2004 年選舉結果出來後,同樣支持國民黨的憤怒

的群眾卻包圍了總統府。



民主沒有什麼神秘的, 民主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只不過如其字面意

思一樣,是人民當家作主而已,一旦確立了這個民主的核心價值觀,剩

下的就是人類長期以來摸索出的一些民主的遊戲規則。 這些遊戲規則有些看上去很

可笑,甚至被有些集權國家的統治者說成是勞民傷財,說成是“虛偽的

民主”等等,但沒有這些遊戲規則,或者破壞這些遊戲規則,民主也就

成了理想,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一個新興民主國家或者政體的逐漸完善,也就是這些民主的“遊戲規則

”的不斷更新,或者修修補補。

成熟的民主國家也有問題,但一發現問題,沒有人會去質疑民主的核心價

值觀,更沒有人想要推翻這個制度,而是去修補這些遊戲規則,去完善

這個制度。


亞洲的新興民主國家存在更多問題,但同樣的道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

民主國家或政體出現了亂象後,有人會去質疑是民主的核心價值觀出了

問題,沒有一個政黨甚至民眾會認為民主出了問題所以我們就不要民主

,或者乾脆回到非民主的政治體制裏去,回到過去一人獨大或一黨獨大

的時代。正相反,每當民主國家出現問題的時候,從政治

家到民眾,都會不約而同的認為:我們一定是在偏離了我們推崇的民主

價值觀,我們的民主還不夠完善,遊戲規則還需要修補,總之一句話:

我們的民主還需要更快一點發展。



所以,當我聽到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喊出臺灣的亂像是民主太快造成的

時候,我的吃驚非同一般,再看看我接觸到的一些國民黨人, 我突然

想起了蔣經國,懷念起蔣經國,認為他不但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也是

臺灣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臺灣的亂象不是民主發展太快造成的


這次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一些國民黨人,特別是在民主政體確立以後過得

不是那麼如魚得水的國民黨人,我有一種強烈的疑惑,那就是,當初如

果是這些人掌控了國民黨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利益集團”,臺灣會走

上民主之路嗎? 他們至今還在喊叫“臺灣的民主太

快”,那麼臺灣的民主要多慢才符合他們的利益,或者符合他們認為的

臺灣的利益? 這個速度又是由誰來“掌控”? 在他們舉

目四望之中,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的民主速度是正好的?


當臺灣國民黨一些人士懷念兩蔣時候媒體的“不亂”,甚至有些國民黨

人士和我談起上海的媒體控制得比較有分寸的時候,我實在是無法和他

們討論下去了。 到了吳敦義說出臺灣民主發展太更

快而造成了一些亂象的時候,我在想,臺灣的民主發展可以再慢一點嗎

? 如何慢? 現在國

民黨的馬英九上臺了,是否要求他暫停發展民主,來一個“馬兒你慢些

走”? 或者乾脆回到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



【這就是涉及到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獨裁或者集權國家有可能主

動完善民主的遊戲規則,提高國人的民主素質,從而在時機成熟時,把

民主制度恩賜給民眾? 又或者,民眾的民主

素質只能在民主制度下逐漸提高? 民主制度只能在這個制度的框架打起來後、或者

至少在民主核心價值觀確立之後才能夠逐漸完善? 民主制度只能在這

個制度的框架打起來後、或者至少在民主核心價值觀確立之後才能夠逐

漸完善? 這也是我決定將利用稍後到美國過新年的機會而探索的兩個

問題】



從我對臺灣得來的觀察,我發現無論是民進黨和國民黨,他們在這個民

主政體中,已經沒有選擇,只能被推著向前,而推動他們向前的正式民

主素質日益提高的民眾,包括媒體和輿論監督。 這恰恰是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所說的亂象

之一(媒體的混亂)。 從歷史上民主國家發展的經驗來看,臺灣民主進程

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基本上都在其他國家出現過。而解決辦法只有兩種,別無其他選擇。 而解決辦法只有兩

種,別無其他選擇。 一種是回到一黨獨大的時代,甚至回到有些國民

黨人懷念的蔣介石時代;另外一種就是加快民主建設的步伐,完善民主

的遊戲規則,完善法治以及加強民眾的監督,提高民主的品質。



具體怎麼做? 涉及到臺灣的例子,我認為, 馬英九上

臺後能夠對民主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臺灣民主從四年一次的投票選擇

一個統治者發展(完善)到民眾恒久的參與和監督。民主不應該只是四年一次的選舉,更不是定期的“選主”,還

必須完善民眾對政府和當權者的持續有效的監督和制衡。



這次臺灣之旅住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旁邊一幢大樓就是“經國紀念堂

”,讓人感慨萬千。 蔣經國統治臺灣時期,開

放報禁黨禁,一步一步推進了臺灣的民主建設,給整個世界提供了一種

民主的發展新模式。


現在被大家掛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是這樣說的“自由是有多少的問題,

民主是有沒有的問題”,在這種觀念下,我們都不會懷疑,自由可以一

點一點爭取,而民主則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如果我們回顧過去 50 年世界各國的民主發展道路

,特別是蘇聯東歐的民主化,也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民主不是執政黨一

步一步推進的,而是陡然間實現的(不管是用和平演變還是暴力的方式

)。
可是我認為臺灣的例子卻給了整個世界另外一個思路,那就是在執政黨

(獨裁的一党下),民主其實可以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實行的。 對於

社會穩定與和諧,這種方式也許會更好一些,但對於那些忤逆利益集團

的大政治家如蔣經國先生,其艱難和阻力有多大,從我這次見到的一些

國民黨人那裏,可以窺測一二。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逢馬必轉彎之拍馬屁的水果報社論

達賴到哪裡
本來就是一項政治議題
因為這是中國界定造成的
就跟六四標簽議題一樣


馬政府明明是逼不得已
開了5小時的國安會議
才勉強決定讓達賴來台
水果報卻可以硬柪成
這是馬的勝利?

去年馬在記者會明白表示
達賴來台 此時不宜
隔天水果報就發一篇社論
表示說既然選他當國家元首
應該要信任他
他會斟酌全國利益
即使當時國內朝野罵翻天
國際媒體也是認定馬在拍北京馬屁

如今
馬逼於民調僅剩20%的頹勢
不得已同意
民進黨南部七縣市首長
提出的邀請達賴來台祈福的怪招
迅速同意
可以說是
力求挽回過度親中以及救災不利政府無能的形象

水果報確實是
遇到馬就會自動轉彎
看看以下社論便知道

連司馬文武的評論也在那邊
拼命迴護馬

其實
老實講
達賴實在是位不夠格的政治領袖
後來發生314的藏民暴動
是在去年2008北京奧運前
接著
可說是中國政府有史以來
首次對於所謂之分裂勢力讓步
放出談判風聲
七月份真的進行中藏雙方談判
可是結果呢
什麼也要不到
藏民待遇毫無改善

至於
代表台灣政府通訊社的中央社
以及部分台灣媒體
將外國媒體報導馬批准賴來台的新聞
自動加油添醋扭曲事實
已經是前科累累的偽造文書慣犯了
當然這也是台灣民眾熟悉的
報紙要倒著看的吸收資訊竅門

看以下這篇
便知道了:
台灣媒體比北京還北京(江雅綺)

......................................................................
蘋論:達賴事件馬是贏家
2009年08月29日蘋果日報


達賴喇嘛即將來台參加祈福法會。中國和藍營齊聲砲轟民進黨。這件事的輸家是中國,贏家若是馬,則輸家還要加上民進黨;贏家若是民進黨,馬也將是贏家。

中國強烈反對達賴來台,若達賴為避免為難台灣而主動不來,或馬不讓達賴來,中國並非贏家,因為全世界都會認為中國蠻橫無理,更別提這分明是對台灣「干涉內政」了。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反感也會激增。如果馬迫於中國壓力,拒絕達賴來台,馬將失去人民的尊重與信賴。這三樣後果都大不利於中國的國家利益。
扳回民心良機

馬決心不顧中國反對同意達賴來台,是聰明的。情境一,達賴主動不來,馬仍然得到台灣民眾的支持,因為馬並未退縮。情境二,達賴來,馬不理會中國的反彈,馬的骨氣和勇敢,更會獲得民眾的肯定,一掃過去逢中必軟的懦弱印象,也讓這次救災初期的反應遲鈍的無能罪名,獲得平反。情境三,中國作態反對,面子上交代了,就不為已甚,對馬也是加分。所以只要馬不收回成命,怎麼樣都贏。這個結果將使民進黨弄巧成拙。馬打蛇隨棍上同意達賴來台,反而是馬扳回民心的良機,也證明了馬台灣優先的承諾是真實的。馬的收穫,也將提升民眾對國民黨的好感,對年底的選舉有利。所以,只要馬不收回成命,無論如何馬都是贏家。
其實中國對達賴並非鐵板一塊,是有彈性的。許多國家不顧中國的強烈抗議,公然邀請達賴和熱比婭,中國罵完也就沒事,生意照做,朋友照交。當然各國也不能太讓中國難堪,必須在什麼地方妥協讓步,顧到中國面子,作為交換。政府這次一再強調達賴只能做宗教活動,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就是說給中國下台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台辦在抗議時只譴責民進黨,隻字不提馬英九和國民黨,就已露出留下後步的端倪。
幾乎所有的國家領導人,無論民主或威權獨裁,在遇到國際和國內利益衝突時,都須優先照顧國內需要,否則很快就被取代。馬在衡量達賴事件時,面臨困難抉擇,他選擇服從內部因素,是很正確的,也讓民進黨出乎意料而搬磚砸腳。這非常有助於馬挽回救災而劇跌的民意滿意度。

............................................
司馬觀點:馬英九這次做對了(江春男)
2009年08月28日蘋果日報



達賴訪台一波三折,最後由馬英九拍板,允許他來台舉行法會為災民祈福,這一個正確的決定,有助於提升馬英九的民調聲望。這個決定可能會讓國台辦跳腳,但假如馬英九拒絕達賴來台,馬政府的處境必定雪上加霜。權衡利害,還是開大門走大路,以平常心處理此事,讓達賴完成訪台心願,對馬英九的傷害最小。
西方國家照發簽證

許多藍營人士認為達賴來台是故意找馬政府的麻煩,許多綠營人士也有相同的想法,就是要給馬英九出難題。要看能否挺得住北京的壓力?如連這點壓力都挺不住,他的「軟腳蝦」形象更深入民心,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呢?
在中共的全面圍堵之下,達賴仍然全球走透透,德國和法國曾為此與北京搞得不愉快,但這類事件層出不窮,西方國家摸清中共底牌,形成一套遊戲規則,北京照樣抗議,西方國家照樣發簽證。北京每次都以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為藉口,像念經一樣喃喃自語,信者恆信,不信者永遠不當回事。事實上,北京對達賴問題的態度已有微妙改變。
中共曾以最惡毒的字眼形容達賴,但達賴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一貫主張反暴力,去年多次公開支持北京奧運。跟新疆的東土耳其斯坦運動比起來,達賴實在太溫和理性了。北京的宣傳機器無法收回以前講過的話,對達賴的「竄訪」罵歸罵,其實只是行禮如儀,並沒有看得太嚴重。
中國如何處理西藏和新疆的問題,是中國與西方關係的重要環節,馬英九如何處理達賴問題,與台灣如何界定兩岸關係有關。也與台灣如何維護民主價值和人權自由有關。在婉拒外援之後,馬英九這次總算做對了。

.........................................................

台灣媒體比北京還北京(江雅綺)
2009年08月29日蘋果日報


筆者日前收到友人寄來台灣中央社與部分媒體有關達賴訪台的國際新聞訊息,其中提到「總統馬英九同意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問台灣,為風災災民祈福,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等英國媒體顯著報導,指出達賴訪台可能觸怒中國政府,對兩岸關係造成影響。」因為這種直接下結論的語氣與立場,與筆者所見英國媒體報導側重客觀事實不同,於是便立刻回頭去查新聞原文,結果讓人驚訝。

中央社報導說:「《衛報》(The Guardian)發自北京的報導說,達賴喇嘛訪台可能傷害已改善但仍需要細心呵護的兩岸關係。」。事實上,該篇由《衛報》北京記者發出的報導,標題直譯為「中國譴責達賴訪台之提議」,是引述中國官方媒體代表新華社的說法,認為達賴訪台可能對目前進展中的兩岸關係造成傷害。但中央社新聞卻忽略了這是引述新華社的說法而非《衛報》自己的觀點。
翻譯新聞加料詮釋

中央社新聞又說:「《泰晤士報》(The Times)也報導,馬英九總統親口證實同意達賴喇嘛訪問台灣,為災民祈福,最快下周成行,但達賴喇嘛訪台可能傷害台灣與中國脆弱的關係。」事實上,《泰晤士報》相關報導的標題為「台灣同意達賴訪台」,報導中只提到「北京對此相當關切」,並引述總統府發言人的說法,說明「同意達賴訪台是基於人道與宗教考量,政府不認為會影響兩岸關係」。全篇找不到一句《泰》報記者指出「達賴訪台可能傷害台灣與中國脆弱的關係」。接下來該文說:「《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發自北京的報導引述專家分析指出,馬政府救災緩慢遭到民眾批評,民進黨此時提議邀請達賴喇嘛,很明顯背後有政治動機,目的是要讓馬英九難堪,如果回絕達賴喇嘛訪問的邀請,可能使馬英九面臨另一個政治衝擊。」
事實上,《每日電訊報》僅是引述某位學者的陳述,但更值得注意的是 BBC(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的報導,引述國台辦發言人譴責達賴訪台的說辭,特別提到國台辦發言人僅提及「正當大陸各界紛紛對台灣救災伸出援手時,民進黨卻想藉此破壞兩岸關係」,但「發言人沒有對馬英九總統批准發給達賴喇嘛赴台簽證作任何評論」。
台灣媒體常習於在客觀事實外加油添醋,大家見怪不怪,究竟是報導事實還是表明立場,界線常常不明。但筆者從國外新聞的報導,很明顯可看出政府希望降低達賴訪台的政治性、而強調撫慰災民的人道考量。而國際媒體在處理上,也引述台灣政府的說法和新華社官方的說法做為平衡,所謂「可能傷害兩岸關係」均是中國官方說法的陳述,不等同是由該媒體「指出」。
達賴訪台是國際大事,既是來為台灣災民祈福,政府也准予簽證,便是台灣歡迎的重要客人,希望部分台灣媒體在翻譯外國新聞的時候,別加料詮釋,不然只會弄巧成拙,沒事變有事,小事變大事。

作者為英國里茲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馬英九只關心個人形象不關心實務問題

為了上次巡視時
不小心對奮力擠到身邊陳情的民眾
說了句:
「你不是見到我了嗎?」
馬英九今天特地跑去災民家中安慰並道歉
而且還是特地起身鞠躬道歉五秒鐘

這個總統實在讓人覺得
把總統位置坐小了

甚至讓人感覺
他似乎連當鄉鎮長村里長的能力或資格都沒有
好像不知道轄區民眾的需求是什麼
問題在哪
該如何解決

身為總統
何等巨大的職權
一聲令下
可以動員軍警特文官體系
到今天卻還在浪費時間
只是為了一句被媒體猛批冷血的話
擔心的是自己的溫和有禮形象
而不是國家安全跟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看看曾在李登輝麾下擔任國安高級幕僚的張榮豐
怎樣看問題
有實務921救災經驗
已經頻繁提出許多建言
清晰有邏輯
也有效的方案


..............................................

探討八八救災之缺失(張榮豐)
2009年08月22日蘋果日報


值此八八水災,救援、減災告一段落之際,本文試著依據危機管理的標

準作業程序,分析此次救災之缺失。

一、在此次八八水災的預防階段:
(一)台灣每年7至10月是颱風季節,所以在危機情境模擬及偵測方面

相當成熟。氣象局的預報及農委會對各地土石流的監測系統,也頗具經

驗。
(二)應變計劃的準備方面,此次顯然不足。照理應在5、6月時,就須

進行裝備整備、人員演練、中央地方之整合以及通訊、資訊系統之整備

、測試。尤其在重要土石流常發生地區,其撤村路線之規劃,居民安頓

地點、後勤支援系統等,都應事前規劃,並制訂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
(三)在8月7日當氣象局預估南部山區雨量,可達1000毫米以上時,政

府並未進行強制遷村的作為。而這個防範措施的疏忽,已為其後小林村

悲劇揭開了序幕。這個階段,各級政府在心態上未充分動員起來,沒有

用戒慎恐懼的心,來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二、在八八水災的危機處理階段:
(一)首先在性質判定上,由於原先災防中心的通訊系統,已因水災中

斷通聯。所以災防中心已無法即時掌握災情。這一點由災民無法call-

in災防中心,而改call-in到電視台,即可證明。此時,總統如果以三

軍統帥身分,下令國軍運用各種手段,包括空偵、特遣偵搜、購買衛照

等,將災區情報及通訊系統,在第一時間重建,那麼後續的救災行動,

才有可能進行。顯然這個時候,總統的法定幕僚-國安會,並未提出建

議。
應分階段投入資源

(二)在處置計劃方面,應依不同的救災階段性質,投入不同的人力資

源。第一階段的救人及補給,應以國軍為主力,災防系統及地方政府次

之。而第二階段,以恢復交通、安置災民、清理家園為主工作,則國軍

除了協助橋樑、道路搶通及家園清理外,應以中央與地方政府為主力,

協助災民安置。
至於第三階段,災區重建及災民社會座標的重新接軌等工作,則應以政

府行政系統為主。
(三)在此次水災中,溝通計劃完全付之闕如,這方面的計劃至少應包

括:中央與地方、部會之間,尤其是軍、文機構之間的溝通、政府與災

民、外交系統和外國政府及救援團體、政府與民間慈善團體、志工團體

……溝通計劃。
(四)在形象管理計劃方面,政府發言人理應定時向全國民眾報告災情

,並說明政府下一步的救災計劃,最後應號召人民與政府站在一起共度

難關。這一部分,此次救災完全沒做。「有我在」、「看我做」、「跟

我來」,是災難期間,政府應形塑的形象。但此次水災呈現的卻是:「

不是我」、「沒辦法」、「你們的事」這樣的政府形象。
(五)指揮系統方面,當總統在災區打電話給台北市消防局,以及幾位

部長在災區發便當時,內行的人即看到指揮系統已出現問題,因為此刻

已不是系統而是個人的力量在救災。而8月14日召開的國安會議,並未

依照以下議程進行:1.分析問題2.報告方案3.各執行部會表達意見4.總

統裁示,而是讓各部會自行報告。很明顯的是以科層組織而非以戰鬥組

織在救災,故救災視同「作戰」,也就淪為口號。
這個階段,政府團隊基本上是處在驚慌失措,而非冷靜果決的心理狀態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對於即將進入的第三階段復原重建政策的推動,

茲提出以下建議:
一、立即綜整救災期間的電話通聯紀錄、突發狀況處置記錄簿、工作日

記等相關文件,召開檢討會議,明確責任,以做為獎懲之依據。
組隊伍調查小林村

二、經驗借鑑與參數蒐集方面:組成專家隊伍,對小林村的慘劇進行深

入調查,以做為國土規劃、水土保持等之借鑑。其他重要參數都要盡可

能蒐集、儲存,以供未來救災之參考。
三、重建計劃,必須把握本質,即:讓社會座標被摧毀的災民,能夠重

新接軌,再度回到社會過正常生活。
四、針對災後的環境,尤其設想H1N1和災區結合之情境,立即展開下一

階段的危機偵測、預防。希望這個階段政府是以虛心檢討,而非爭功諉

過的心態來進行。

作者曾任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現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馬劉政府

馬英九總統2009年08月18日
舉行國內及國際記者會
會中說九月初才會調整內閣
但是隔天的今天19日傳出
已經有下列政務官遞出辭呈:
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
國防部長陳肇敏
消防署長

在今天的行政院長記者會中
劉兆玄院長卻說目前暫不處理這些辭呈
要留待到九月初才一併處理內閣改組問題
「全面檢討內閣人事 包括我在內」

這就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近代中國士大夫在涉外事件中著名的
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事件

已有辭意卻不處理
等於是看守內閣
如何有心處理如此緊急之災變?

馬劉政府積極不作為的態度
才造成如此驚人之民怨


...................................................
有網友這樣回答以下問題: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八十七學年度碩士班入學考試 

﹝中國史 ‧ 申論題﹞



一、咸豐七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客死印度,請就他當時為什麼抱持「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態度的原因,論近代中國士大夫在涉外事件中所持之文化心態。 ( 35分 ) 





我如果參加考試,答案很簡單:



所謂「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就是進入一種「假死狀態」……。

這是近代中國士大夫在涉外事件中所持之文化心態及生理對應。



「打不過」又「逃不掉」──

動物的腦子 ( 當然包括人類 ) 就會處在昏沉、恍惚……,甚至轉入昏迷狀態的「自我催眠」現象。





── 葉名琛跟四世紀淝水戰役晉政府的宰相謝安,是從一個模子澆出來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葉名琛缺少謝安那種好運氣。

所以謝安在恍恍惚惚中成功,葉名琛卻在恍恍惚惚中失敗。



謝安用郊遊和下棋表示他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葉名琛用的是扶乩拜神和睡大覺。

葉名琛被捉住後,英國把他送到印度囚禁,於明年 ( 1858 ) 逝世。



但恨他誤國的一些中國人士卻堅持說,他被英國當作一種奇異的動物,裝在木籠之中,運到各國展覽。

其實這種憤怒不見得公平,如果顢頇的官員都要接受這種待遇的話,大黑暗時代中的千千萬萬官員,包括清政府的皇帝在內,恐怕沒有幾個不具備被展覽的資格。



以上文字摘自《 中國人史綱 》 柏楊著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恐懼兵變:馬劉政府其實一開始就已經放棄救災以及為什麼

台灣八八大水災第一天
行政院長就已經放棄統籌指揮的責任
竟然說
「中央與地方間的溝通,一律透過媒體」

第4天[8月11日]外交部「婉謝」拒絕國際救援

大水災第八天
全國最高統帥馬英九總統才召開國安會議
而且
九點裁示
完全沒觸及救災的關鍵需求:
通訊整合[至今第八天仍有軍方人員在電視上說不知道哪處有災民]
工兵[搶通運輸道路以便輸入物資及後送災民]
野戰醫療

最近幾天
報上已經陸續有九二一救災經驗的軍方官兵一針見血的批評:
沒有領導指揮系統
未建立野戰通訊
軍方未及時全面接管

在民政系統幾乎已經全面崩潰情況下
中央政府運用軍方的完整指揮系統介入
其實是最適合與即時有效的

最近許多人也在納悶
為何馬英九會袖手旁觀、按兵不動?
許多擁有重機具或救難裝備之部隊
就在南部災區附近
為何不馬政府從無高官主動派遣?

獨派人士認為
馬主要是忌憚中國: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儀深認為,馬政府顧忌中國,於救災過程表現在三方面。第一是怕發布緊急命令;第二是怕動員軍隊;第三便是不願面向國際,尋求援助。這原本都是正常而自信的心態,但馬的問題,應是對中國有「心魔」。

中山大學教授陳茂雄表示,九二一大地震時,北京公然稱國際援助台灣,必須經其同意。俄羅斯救援隊還被拒絕飛越中國領空,被迫繞道且晚十幾個小時才到台灣。馬怕得罪北京,結果讓人民受創。」

其實
馬可能是懼怕兵變

兩名特戰隊休假士官兵
竟然可以救出100多名村民
雖然後來也是必須動用直升機垂降及救出
但是
這種強大勇猛的台灣兵力
想必馬政府恐懼在心吧

這是另一種可能性
這是從專制政府恐懼兵變的習性去推斷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還我稅金來!馬英九、王清峰、王如玄、周功鑫

2009年台灣發生的八八大水災
其實最需要的是三種緊急功能

1無線通訊──第一優先是通報與整合災難現場通訊
當初921救災甚至出動空中預警機,在災區通信系統受損時,
在災區上空中繼無線電訊號。後來統計在搶救前三天,
24小在空中輪班的空中預警機共中繼了9千多通求救。

2工兵兵種──第二項緊急需求必定是道路中斷之緊急運輸暢通

3野戰醫院──災變隨之而來的傷病死亡引起的醫療需求

可是
我們的馬區長
卻跑到災難現場
親自去電台北市政府徵調救生艇支援

然後
今天看到聯合報一條新聞
法務部長
勞委會主委
故宮院長
三位女性政務首長
好似沒事地
跑去嘉義布袋街頭發放贈送便當

可以說
這場八八大救災的台灣政府表現
僅能用

無能
漫無章法形容
欠缺專業

去年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
有一位曾參與台灣921地震的台灣救災工兵
曾發表文章
刊登在中國網路論壇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建議中國當局救災方案
引發一陣轟動
文章曾被中國相關論壇不斷推薦轉貼
甚至上了中國中央電視台
感謝這位來自對岸的專業善意建議

這篇文章今日重讀
仍然覺得是
非常專業有效率有效果的救災方案

..................................................


[原創](更新)曾參與921地震救災工兵的幾點建議!
文章提交者:野戰小工兵

大家好,聽到四川大地震的消息,讓人感到十二萬分的悲痛,整個晚上都守在電視前面關心災情。由於我也經歷過臺灣的921大地震,並在當時身為工兵部隊的連絡官,全程參與了救災過程,想到有幾點當時救災的經驗,想要給目前投入的救災人員做一些參考。

投入軍隊積極救災是必要的,而調動濟南的機械化師也可以理解,因為該軍區為總戰略預備隊,大概是最快可以機動移防的。但是臺灣軍方在做地震防災預案時,曾參考過救災經驗最豐富的日本自衛隊震後救災報告,發現增派以作戰為訓練目的的野戰軍隊進入災區其實作用並不大。其實在第一時間最需要的三個兵種是無線通信、戰鬥工兵、野戰醫院。

921地震發生後15分鐘,臺灣國防部所屬的參謀總部依照預案發出三道命令,第一道是關於通信,就是各軍團通信營開始準備器材,要求在通知災區地點後,馬上能空降無線電兵到受困災區。並且命令空中預警機立即升空,在災區通信系統受損時,在災區上空中繼無線電訊號。後來統計在搶救前三天,24小在空中輪班的空中預警機共中繼了9千多通求救、要求救災物資的通信,並且讓搜救指揮能全盤掌握在災區的所有救災單位。而無線電兵也以二個人為一組,在震後二個小時就由直升機機降到還無法回報災情到臺北的可疑地區,並且建立了連系管道,並且在幾個小時候,整個野戰通訊營就在災區建立了臨時無線通訊網,一直工作到所有受困災區通信修復為止。

建立無線連絡管理的重要性在於,有些偏遠的山地部落平日連外道路就只有一條,而且路況差,居民又多分散居住。有些村只有幾千人,卻分散成好幾個部落,鄉公所自身已經成為災區,已無力知道偏遠村落的情況,更無進行救災的可能,連絡上村公所不代表能夠掌握災情。國家災害救難應變指揮中心一開始就通令各地政府連絡每個村落最基層的鄰里長,只要連絡不上,就報上指揮中心,指揮中感馬上請參謀總部派出一組無線電兵進駐,由直升機機降到最近的國小操場或茶園。並立即透過空中的預警機或山頭中繼的通信營通信車向指揮中心回報災情。因為有的部落人數很少,很偏遠,而救災工兵有限,必需要集中力量搶通至最大的災區。但是散居在山區的災民也需要被照顧,於是無線電兵能回報災區最迫切需要的物資。比如有的村落有天然泉水,所以不缺飲用水,但是缺糧。有的本身就有糧食,但是已經沒有安全的飲用水。或者有的村落有水有糧,也沒有立即的危險,只是通信中斷。在掌握了災區的情況後,該空投水的空投水,沒糧食的空投食物,需要基礎醫療的就空降攜帶簡易醫療器材與藥品的醫護兵,沒有立即危險的村落就保持通信順暢,這樣才不會浪費最重要的救災資源,花了大力氣空投了沒有用的救援物資。

而通信營在建立無線電的緊急連絡網後,更要派出有線電話架設兵,隨著工兵的推進,在各災地建立基本的有線通信。因為隨著道路的打通,各種救援的事務連絡,人員後送,重建協調,都需要龐大的通信量,這不是用來緊急連絡的無線電與天上的預警機可以負荷的,而災區民用通訊線路要能全部修理完畢,也要一年半載的時間,這個空檔就全靠通信營的有線電話架設兵,建立起一個最少可以支撐半年的通訊網路。而最偏遠、最難到達的地區,連機降的空地都沒有的地方,比如在深山種香菇的香菇寮,或台電在深山的工作組,一樣受困,且情況不明。當時就只能靠參謀總部派出空降特戰司令部轄下的高空滲透突擊排,進行戰鬥跳傘,直接空降進入叢林中去找到他們,這非常危險,但是他們擁有在野外求生的本領,可以確保這些人生存直到救援到達。

第二道命令是抽調本島所有軍團直轄的工作群、聯兵旅直轄的工兵連,趕赴災區。當時我就是某軍團工兵群的連絡官,由於軍團直轄的工兵群擁有極多的重型機械,因此參謀總部特命所有的運輸部隊與隨後徵調來的民間車輛第一優先支持工兵部隊。這讓本島三個軍團直轄的工兵群都能在第一時間能趕到災區。因為由日本救災的經驗總結,搶通道路是所有救災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只要搶通了道路,所有的醫療物資,飲用水、食物就可以進入災區,災區重傷的人可以馬上後送,屍體也可以運離災區以避免傳染病的發生。

當時依照命令,參謀總部承國家災害救難應變指揮中心的要求,限定在幾點幾分內工兵部隊要推進到什么地方。推定的技巧是將工兵分組,像我們工兵營就依編制分為第一連、第二連、第三連,各配屬軍團支持的土石承重車輛。遇到第一個坍塌障礙時,先不求全力搶通,而且先想辦法排除障礙,讓工兵與野戰救護悍馬車能通過。由於軍用工兵與軍用重機承受惡劣路面的能力遠比兵用機具好,所以可以很快的讓第二連、第三連通過向前推進。留下第一連繼續在原地搶修至民用車輛可以通行為止。而搶先通過的第二連、第三連則繼續推進,遇到障礙時再以同樣的方法讓第三連快速通過到下一個障礙點進行搶修,等到第三連排除障礙到一個程度能讓軍用工兵通過時,第一連大概也修好前面的障礙並且趕到前頭了,可以再挺進下一個障礙點。這樣的方式可以大幅的減少搶通需要的時間,讓災區儘快搶通道路,則大批民間救援物資與義工就能進入災,將傷害減到最少。

戰鬥工兵群與前進部署的無線電兵們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隨著推進的進度,不斷清理出前方災區的簡易直升機起降場。一般來說各地的學校操場都是最佳的直升機起降場,但是因為地震,很多時候操場已經被破壞,或是佈滿倒塌房舍的破碎混凝土,更或者因為平日不用於直升機起降上,而使操場上空佈滿電線,這都會使直升機無法起降。工作部隊必需要派出人手,清理出簡易的起降場,留下維持秩序與指揮降落的人員,並且回報指揮中心。直升機起降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搶通的道路中,勢必馬上會擠滿運入災區的各種物資,大塞車在所難免,有時候緊急事件無法靠車輛運輸。如災區迫切需要的某一種藥品,或重症病患無法在當地治療,需要馬上送大醫院處理的,都需要靠直升機來幫助。指揮總部也要建立簡易的直升機前進基地,讓陸軍、空軍、甚至海軍的直升機可以進行整補。在921大地震後,南投縣山區交通全部中斷,在最初的幾天全靠直升機運送前方野戰醫官迫切的需要藥品儀器或後送重症病患。當時在南投縣的縣立體育場就建立了簡易的直升機前進基地,有將近上百架參與救災的直升機都部署到這裏來,直升機不用飛回原基地加油維修,所有空軍、陸軍的地勤人員就帶著維修器材與耗件直接部署到體育場,直升機由這裏起飛,抵達災區很近,爭取了很多時效。

同時南投縣體育場外的空地也成了救援物資管制中心,所有要進入災區的物資全送到那裏,由救災中心統一分配給軍用卡車或直升機運送進入災區,避免造成民間自願參與救災的車輛直接進入災區。之所以要避免民間車輛自己進入災區有二點考量,第一就是怕民間救災車輛進入災區危險,因為搶通的道路並不安全,而且落石不斷,一般民眾進入可能再次受困。第二就是搶通的道路多半只能單線通行,一但所有的車輛擁入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大塞車,阻礙了救援時效。同時建立前進救災物資管制中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有不肖人士趁火打劫,而想要捐獻物資的人也很容易的就知道該把物資送到那裏去,統一分配使用,增加效率。而且人是鐵飯是鋼,所有參加前線救災的人員也需要生理支援。這個管制中心也可以扮演這個功能。許多輪班救災的人在退下第一線後,都在這個體育館旁的中心吃飯,休息整補後再次加入救援。民間的組織也可以在這個物資管制中心組織各種服務。我印像最深的就是慈濟功德會的愛心媽媽組成了大廚房,24小時供應熱騰騰的便當,並且還有免費洗衣服務、醫療站提供預防針注射、甚至還有免費心理醫生、佛堂。因為救災的人很多因為見到了極慘的場面,本身也需要輔導與宗教協助。

另外野戰醫院也是很重要的。當時參謀總部一下命令,軍團所屬的野戰救護車馬上就上路了。在我們搶通部分公路時,越野性能極佳的悍馬野戰救護車就進入山地村落。雖然這些野戰救護型的悍馬車比不上正規的醫院,但是能馬上在缺乏醫療的災區進行檢傷分類,每一部救護型的悍馬車就是一個小診所。輕傷的就地醫療,小手術也能在車上進行,嚴重的可以用無線電要求直升機後送。缺乏的藥品也可以立即的要求空投。後來統計,當日投入了所有臺灣軍隊在西部地區的所有悍馬救護車,在災區進行了上萬次野戰小手術,並且後送了上千名重傷病患。而專業的災害救援隊更是千金難買的,在921地震前,臺灣也沒有這樣專職救援的特種消防救難隊,對於埋在土礫下的受難者也只能徒手挖。幸好當時各國伸出援手,紛紛派出國內最頂尖,受到各種訓練的救難隊飛過半個地球,搶在搶救黃金72小時內到達臺灣災區進行搜救。這些救難隊擁有生命探測儀,救難犬,各種儀器,可以深入土礫堆中救出被困的人。請求國際援助,快進讓這些各國特種救難隊進入災區,這才是最重要的。抽調通信、工兵、醫療等輔助單位,並不會影響各軍團的戰備任務。當為了怕出現防務空隙而要遠從濟南調動部隊時,不如就近要求各軍區的輔助單位立即趕赴災區,將寶貴的空運能量用於藥品、特殊工兵、特勤救難隊、搜救犬使用。事實上各國都證明了,徒手進入災區的一般戰鬥部隊能做的事很有限,與一般平民是差不了多少的。

而緊急應變計畫除了通信、工兵、醫療外,其實還有最重要的第四項,也就是後勤動員,但由於這當中有一大部份是屬於必需事先計畫準備的,因此在前面的文章中沒有提出來。但是眼看四川強震這場天災的規模極大,救難與災民安置已經變成一場持久戰,適當的後勤準備與全民動員勢在必行。九二一大地震後對於災區的各種援助安置持續了將近一整年,若單純要靠以戰備為主要任務的軍方是絕對不可能完成千頭萬緒的所有工作。

動員令,依照臺灣軍方後勤動員計畫區分為軍事動員、准軍事動員、民間動員三大項,由於臺灣經年備戰,設有專職的後備司令部掌管所有的後備軍人,軍事動員與准軍事動員是均劃歸後備司令部直轄。而民間動員則有一大部份要靠民眾的自動自發參與救災,而且參與的專案五花八門,大到重建校舍、小到維持災區交通秩序,需要一個跨越各部會的部門進行協調。這牽扯的部份就太遠了,這篇文章就只談軍事動員、准軍事動員、與民間動員中立即可以投入救災的部份。

軍事動員指的就是動員全臺灣二百萬後備軍人,目前在各縣市均設有守備旅的編制,這與美國各州的國民兵並不相同,國民兵是典型的民兵。而臺灣的後備旅編制人員均是最近五年內退伍的軍人,受過完整的軍事訓練。每個守備旅依照建制都擁有工兵、通信、醫療部隊,這些剛退役擁有特殊專長的軍人,可以在重大災難時單獨動員進行搶救任務。而相對于直屬於地區軍團的工兵群,後備司令部直轄的是軍勤隊,軍勤隊擁有的不是戰鬥工兵,但是編制了所有退伍軍人中擁有特殊軍事專長的士兵,如搶修道路、跑道、橋樑,興建臨時房舍、野戰醫院、通信電路,野戰廚房等特別工程。軍勤隊主要的任務除了在戰時協助戰鬥工兵外,也同樣可以動員對重大災害的受災區進行重建。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本來是有動員後備工兵群與軍勤隊的計畫,準備當現役軍隊在第一波救災結束,歸建防區後,由後備工兵群與軍勤隊在災區繼續參與重建。但是因為隨後准軍事動員與民間動員順利,投入救災的自願人員已經足夠,使得那次的後備動員計畫只停留在紙上作業。

准軍事動員指的是動員民間有助於軍事任務的物資。臺灣在五十年的長期備戰中,發展出一套特別的動員管制方式,也就是大型運輸車、大小型重機、發電機、油罐車在請領行照時上面都會有一個動員管制編號,比如大型載重運輸車可能就是「神鴕50043號」、大型推土機就是「擎天549381號」、民間救護車就是「仁愛435948號」、大型發電機就是「永明45439號」等等。一但需要使用到這些機具,就會發佈動員令,接到動員令的就要到指定地點報到,不然是要依「戰時不履行軍需契約罪」判刑罰款的。這些機具與第一項軍事動員來的後備軍人可以立即組成一個戰鬥編組,投入救災與各項任務中。歷年來在漢光演習結束後都會進行所謂的「同心演習」進行後備動員,在新聞裏就會看到後備旅編成時,除了火炮外,所有的支持車輛都是民間來的,有時還會看到車體上就印著「XX交通運輸公司」

在九二一地震中,准軍事動員的數量非常龐大,不止有載重卡車,災區最重要的大型發電機,清理路面的推土機,災區救災車輛所需的一切油料,都是由這些民間受領動員令的人完成。在災區許多迫切需要的重要物資機器不可能靠軍方可以提供,更不可能靠民間捐贈來獲得,因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不可能擁有如此大量的特殊工具。比如大型發電機並非用來照明,因為軍方自己有照明用的所有設備,向民間徵調的發電機,是在給冰凍屍體的冰箱提供電源。災區需要大量的冷凍設施也是軍方在一開始投入救災時無法預想到的。軍方準備的是作戰用屍袋,但是在屍袋中屍體仍然會腐化,隨時可能會爆發疫情,依照軍方野戰手冊,如果無法處理將就地火化,只是家屬均不願意草草火化,於是就變成迫切需要冷陳設施與大型發電機。而這些設備不可能慢慢向民間採購,也只有利用動員令向民間徵集。

在災區什麼都缺,而搶救時效分分秒秒在流逝,就算過了黃金72小時,大量無家可歸的災民也需要安置,還在土礫底下的屍體更要處理,還要慎防大大小小流行病的產生,一般民間物資是無法在第一時間來應付這些問題。有時候很多令人料想不到的工具會大大的派上用場。如俗稱小山貓的小型堆土機就是災區整理被落石破壞道路的利器,沒有這個東西,就算道路完整,大型車輛也無法進入。工兵單位的推土機連日不斷工作仍然不敷使用,也只能向民間發佈動員。而災民除了需要飲用水,更需要清水清洗身體,以避免皮膚病與傷口感染,這時就需要載水車,除了能抽調的消防水箱車外,也是向民間徵調大量的油罐車載運清水。由於災區除了死人外,死動物更多,腐臭的氣味將在三、四天后到達令人無法忍受的階段,衛生條件極差,在完全清理前,災民需要大量的雨衣、口罩、手電筒、乾電池、收音機、大型垃圾袋、身體清潔用品、殺菌劑、大量漂白水(稀釋10倍後可以當簡易環境消毒劑使用)、衛生棉(這個很重要,決策的男性官員通常不能體會,當初在九二一地震中捐出十萬包衛生棉的某公司功德不小)、衛生紙、大量紗布、大量碘酒(在災區總是會有小擦傷之類的,可以自行處理,以免增加野戰醫院的負擔,稀釋100倍後可以清潔口腔)、大量蚊香、大量乾淨內衣、大量蚊帳、洗衣粉、毛巾、牙刷、止痛藥等,這都不是一般沒有經歷過大型災難的民眾所能想像的,也因此民眾的自發捐助通常沒有這些東西。全靠向民間動員而來。

而徵集的方式是透過電子媒體,日本與美國都擁有全民廣播系統,各電視臺都能立即由災害搶救中心發佈文字佈告,在各節節目中的上方顯示跑馬燈。臺灣則是依照動員法,各電視臺有義務為國家災難搜救應變管制中心與國防部發佈緊急命令與動員令。動員令會在每節廣告時間出現,內容如「依動員法發佈,神鴕50043號、擎天549381號、仁愛435948號、永明45439號後備動員令於OO日OO時生效,受領動員令人員、物資請依動員令規定時間內向指定地點報到。」多數的電視臺、廣播電臺在搶救時間內也不會吝嗇在節目中插播徵集消息,甚至由跑馬燈不斷重複相關資訊。一般講來,臺灣歷年動員成功率都在99%以上(沒有正當理由不來,是要判刑的)。而這樣的方式,向民間動員救災所需要的特種物資是極為有效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也普遍用在民間請救捐助民間會擁有的民生物資上。可以有效的避免捐助物資的浪費與重複。如「飲用水已經足夠,不用再向災區遞送飲用水,而災區目前缺乏大量雨衣,請民眾捐助雨衣。送交以下指定地點」這類的資訊也可以由指揮中心統一管理後交由電子媒體放布。以使民間的愛心發揮最大的功效。

民間動員指的是民眾自發性的捐助災區救難。在發生重大天災時,民眾都是極有愛心的。但是這個愛心不能浪費,統一運用發揮最大的功效其實考驗著救災管理應變的能力。一般來說民間動員分為二大類,一類為民眾自發的捐助各種物資,另一類為民眾與公益社團自願參與救災。第一種民眾自發的捐助物資是極好的,但是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同一種已經足夠的物資仍然源源不絕的進來,但是另外仍十分缺乏的某種物資卻無人捐獻。如九二一大地震時,熱情民眾用大卡載送捐獻了大量的飲用水與泡面,使糧食與飲用水不止無慮而且過多,但是卻發現極為缺少消毒用的漂白水與女性衛生用品。於是之前講到的充分利用電子媒體的傳播,向民眾傳達災區缺少的物資種類,就變的極為重要。另外民間捐助的物品容易品質參差不齊,特別是藥品與食品在發放前必需逐一的檢查,食品在沒有冷藏條件或惡劣運輸環境下容易腐敗或包裝破損,應該要向民眾要求避免捐助生鮮食品或已快過期之食物,運送之前還要加固外層包裝。

而民間自願參與救災的人力是極為寶貴的,特別是有組織的民間公益團體,但是一般來說除了有特殊專長以外,是不鼓勵一般民眾單獨加入救災行列。民間公益團體中,除了少數平日有受過救災訓練的救難協會、義勇消防隊活躍在第一線外,這些自願義工組織在第二線可以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就是提供第一線救災人員與後徹災民的各種生活與安頓所需,舉凡食衣住行,心理輔導,非緊急醫療,重建協助等。指揮中心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有水有電,夠大的地區,指定為救災基地,讓這些公益團體能快速進駐,並確保交通線的順暢。除了要讓災民與各救災單位知道這個救災基地的位置與服務專案外,更可以設定需求表,比如食物、飲水、衛生、洗衣、通訊、簡易住處、疏散接駁車等服務,由各公益團體認領工作,避免重複或浪費。不足的再向外透過電子媒體募集。這個救難基地除了後徹災民第一時間的安頓外,還必需能提供救難人員的休息,各種人員進進出出,容易產生混亂或治安上顧慮,這時派遣員警、憲兵維持必要秩序是極為重要的。同時政府單位也要派駐工作人員進入,登記災民姓名,損失,後續安置意願,是否外地有親人可以依親或是決定重返家園重建,並設立尋人電子佈告,商洽銀行設立提款機,補發災民各種證件、銀行存摺,慰問款,全力讓災民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最後希望災區的人能堅強,受困的人都能平安無事。參與救災的人注意自己的安全,這樣規模的大災難,不是幾天就能完全結束救災的,將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希望災民與救災者都一起加油!花了幾天時間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就在於個人參加九二一救災到最後徹出災區總共34天,在救災結束後,我常常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總覺得當時如果某些地方做的更好,也許能幫上更多的人。地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但是篤定下次還是會來,唯有萬全的準備才是我們可以抵抗這個天災的唯一方法。僅以此篇文章獻給從未謀面的某個空軍長官,呼號洞拐六的他在分秒必爭的搶救指揮中,沉穩冷靜,無線電發佈的每個命令不僅深思熟慮,而且在第一線能權宜變通。沒有他,陸空的協調不會那麼好,救災進度不會那麼快。本篇文章中許多提到的重要救災措施都出自他的無線電命令。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荒腔走板的特偵組民粹式鬧劇

看了扁案之最後言詞辯論中
公訴檢察官的表現實在讓人搖頭
其實扁案一開始
檢方與法院
都已經喪失藉由此一世紀大審
作為提升全民法治教育
甚至可以建立超脫藍綠政黨與司法獨立之威信的機會
從表現結果看
實在讓人失望

公訴組檢察官林怡君
竟然在法庭上使用剪報作為論告依據
至於北檢公訴主任檢察官林勤綱
他的聲淚俱下表演更是荒腔走板的政治告白
就是亞理士多德在修辭學裡面所說的
法庭上的訴諸群眾的感情策略
完全喪失理性論告之司法邏輯
很難說服多數人民

看來台灣之司法素質提升
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

自由廣場
2009-7-29
金恒煒/林怡君掉了哪本筆記?

「扁案」不折不扣是政治鬥爭的「馬統」鬧劇,無論國內或國外媒體都用「審判司法」來形容,尤其國際重要媒體,或以新聞或用論評,冷嘲熱諷台灣的這場「馬戲」。

現在,最好的註腳果然出於檢察官林怡君之口,她說:「貪婪的最後防線在司法!」馬上聯想到最近很夯、很熱門的廣告「尋找林怡君」,大家都問林怡君掉的筆記是哪一本?答案揭曉,原來是「刑事訴訟法」。笑話歸笑話,卻十足呈現這齣「馬戲」的胡鬧本質,讓當審判官的人民哭笑不得。

司法的界限在哪裡?司法的界限就在法律條文中。這裡有重要的分疏,憲法條文都是肯定,只條列「可做」的事;刑法不然,只表列「不可」之事,原因是讓人民有更大的自由空間;故而法條的盡頭,就是司法的盡頭。我們要問的是,《刑事訴訟法》中可有「貪婪罪」?「貪婪」並不代表「犯罪」,只有「罪行」而且載之法條中的「罪行」才符合「證據法則」;這也是刑法學者林鈺雄所強調的:「檢察官所從事者,乃法之貫徹與實現」。離法而言理,離法而言「良心」,這是「以理殺人」。

為了彌補林怡君的「失學」,且引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任教過的P. S.Atiyah的話:「法的概念中並非內定的存在任何絕對目標」,「法的目的包含著比社會價值所提供的更可靠的保證,就是個人權利的保護」,捨「個人權利」不談,卻夸夸大談無法定義的「貪婪」,不是混淆了自己的角色,就是充當「馬統」所謂「反貪腐」的政治誅殺或政治鬥爭的劊子手。不要忘記《刑事訴訟法》有「濫權追訴處罰罪」,林怡君們等著接招。

再說,「貪婪」云云是資本主義生發的要素,也是資本主義缺乏人性而備受攻擊的口實。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推銷員之死》,即是描述死於資本主義「貪婪」之下的故事;但是沒有檢察官用「貪婪罪」把主角送上法庭。基督教將「貪婪」列為七大罪之一,時光倒退主角或許會被送上「宗教法庭」受審。問題是,「糾問主義」已被進步的「當事人主義」所揚棄,難道林怡君要倒退到「包青天」時代!

林怡君質疑吳淑珍說,若愛台灣為何錢匯國外?這又是「政治審判」,祭出「愛台」二字,顯示林的意識形態;這且不說的是,匯出國的錢是不是非法所得?如何非法?有沒有牴觸法律?牴觸哪一條?至少,我們看到瑞士官方全不認同。儘管「特偵組」兩度和陳致中夫婦同步發文,要求瑞士官方將海外鉅款匯回,甚至循郭力恆模式,改求陳致中夫婦以寶昌紙上公司受益人名義,配合簽寫同意書「將海外密帳匯回」,但瑞士官方以「尚未查明是否屬不法贓款為由」,打了台灣司法的耳光;可見「證據」才是「司法」不二準則。換句話說,已成為「被告」的台灣司法,連瑞士官方也不假辭色。

尤其大開眼界的是,檢方把「媒體審判」合法化!引用大量媒體報導來陳述人家犯罪行為,完全不知道「偵查不公開」為何物!西方進步國家明文禁止媒體評論、報導正在進行的司法案件,我們的檢察官難道是媒體的「深喉嚨」?所以才會引媒體當「證據」?媒體如果能證實扁家行為,為什麼還要司法?乾脆廢了檢察官算了。難道林怡君掉了的可能是「法律ABC」的筆記本?

我們的司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檢察官出了什麼問題?「爾俸爾祿」、「上天難欺」,林怡君們一隻手指扁家,不要忘記四隻手指的是自己!(作者金恒煒現任《當代》雜誌總編輯)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原來台灣還是個儒教國

前幾個月曾看到
中國有儒教派學者提出中國政制改制建議
中國將設立兩院制
其中一院是由儒教學者組成
好像是用遴選制

看了之後真是哈哈大笑
這還真像是民初那些北洋軍閥大老粗
所搞的威權專制捧孔孟的作法

沒想到台灣依然有這種儒教國制度
而且竟然還是世襲制
孔孟後代由國家編列預算
「封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後代為「奉祀官」,永享特任官及簡任官的職位與待遇。」
每個月十多萬元

這跟那個虛位元首制國家
如英日等國
由國家編列預算供養虛位元首
有點像

只不過台灣的奉祀官要做的虛偽[虛位]儀式
只是每年奉祀大典出出頭祭拜一番

台灣會有這種荒唐制度
當然是跟蔣介石搞所謂的中國道統傳承有關
以便蔣昭告天下自己是真正中國正統的繼承者

三民主義教學課本裡面捏造的
什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這樣一脈相傳到孫文跟蔣介石
便是這套正當性捏造說詞

已經民主化的台灣
其實是應該廢除這些神教制度的遺跡

要不
有人違反儒教的三從四德或是五倫制
要從民法上加以規範懲罰嗎?
新加坡曾想這樣立法

對於已經奉行自由主義學說數十年的台灣社會
這套儒教國制度
還是廢除了吧





.....................................................................
刪奉祀官預算 當年數度攻防
【聯合報╱記者林新輝/台北報導】

2009.07.23 08:40 am


奉祀官制度有重大變革。當年在野黨為了奉祀官預算從解嚴前激戰到解嚴後,前立委朱高正、施明德及尤清,都曾提案刪奉祀官預算,但都被擋下。

民國七十七年立法院審查內政部「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預算,奉祀官府的經費五百九十五萬元,尤清提案刪減。他表示,這筆預算是用來「養」孔子、亞聖、述聖後裔,最好全數刪除,如果不行,只須保留孔子部分,曾子、顏子後裔奉祀官的預算應全部刪掉。

隔年,內政部照列「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預算七百四十三萬元,其中七百一十五萬元是支應奉祀官薪資,及協助辦理祭祀事宜官員的人事費。立委朱高正要求刪除,他說,他很尊重孔子學說,但反對在無法律依據下,長期編列預算供養奉祀官。

朱高正的提案雖沒有過關,但國民黨立院黨團妥協,要求內政部檢討改進,研擬奉祀至聖先師的合法性,否則以後不准再編列相關預算。

之後內政部仍舊年年編列。民國八十三年,擔任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的施明德指出,祭孔典禮等預算屬浪費性預算,對全民無益,應從年度預算中剔除,也是功敗垂成。

立法院人士表示,奉祀官預算編在內政部的預算書裡,主要是根據民國廿四年國民政府在南京頒布的規定,封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後代為「奉祀官」,永享特任官及簡任官的職位與待遇。

立法院人士指出,由於當年民進黨年年質疑奉祀官預算於法無據,內政部在民國八十八年預算書裡終於不再出現「大成至聖先師奉祀預算」科目,改挪至民政司預算相關科目,注意的人也變少了,近年幾乎沒有立委「釘」這項預算。

..................................

制度變革/奉祀官改無給職 可有女官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9.07.23 08:40 am

兩年前至聖先師孔子2557周年誕辰釋奠典禮,孟子第七十五代孟祥協(左)、曾子第七十五代曾慶泓擔任「家祭」分獻官。曾慶泓父親曾憲禕因健康因素無法與祭,他代替出席。
本報資料照片

孔德成去年辭世,從商且過著平凡生活的孔子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面臨是否繼承奉祀官的抉擇,因壓力極大,左耳上方甚至禿了一塊。
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奉祀官制度將做大變革!內政部已經完成「奉祀官制度修正案」,奉祀官制度將只保留「主祀」奉祀官,取消「從祀」奉祀官,並改為無給職。

根據內政部完成草案的內容,「主祀」大成至聖奉祀官制度仍將維持,並由嫡長子繼任,考量目前少子化及女男平等觀念,未來孔家之後如僅生一女,可由女子繼任奉祀官,未來不排除會出現中國歷史第一位女奉祀官。

內政部官員表示,現行亞聖孟子第七十五代奉祀官孟祥協、宗聖曾子第七十四代奉祀官曾憲禕每月所支領的「簡任」官十多萬元的待遇,仍將維持,自下一代起才改為榮譽的無給職。

但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語帶保留的表示,奉祀官的待遇,內政部是編列在「人事費用」項下,奉祀官待遇是否要從下一任才取消,外界一定會有不同意見,「這部分有討論空間。」

內政部最近將「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制度調整案」呈報至行政院核定,這項調整主要是考量,現行制度是民國二十四年所訂的行政命令,外界早就有檢討的聲浪,加上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去年十月病故,孔子後裔也決定不願再享世襲特任官的支薪,內政部決定全盤檢討。

內政部表示,孔德成過世時,曾考慮由孔德成長子孔維益繼承,但是繼承是採嫡長子制,由孔德成長孫孔垂長繼任奉祀官。

孔廟除主祀奉祀官,從祀「四配」,分別是亞聖孟子、宗聖曾子、父聖顏回、述聖子思子,每年於孔家家祭時,於崇聖祠陪同擔任奉祀官。四配中,顏回後裔未隨政府來台,述聖後裔則由孔維寧擔任,由於同屬孔家,並未支薪,僅孟祥協、曾憲禕支領簡任官每月十多萬待遇。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湖北石首事件顯示中國威權體制無法對應現代社會經濟

Juan J Linz這位徹底研究
地球上所有威權體制的西班牙裔美籍政治學者
原先是從Raymond Aron的現代政治體制三類型得到啟示

Raymond Aron對二戰後的世界各國體制
區分成主要兩大類
1.憲政多元主義體制(以英美西歐日本為主的民主政體)
2.ㄧ黨獨占體制(以前蘇聯及其盟邦為主極權主義政體)

然後還有第三種很難分類
它們是有時慈悲的、現代而非傳統的獨裁的、不必對人民負責的非民主甚至反民主的體制

Juan J Linz將它類型化為威權體制
對於這個體制
它有一項相當吸引我之研究結論:

「沒有ㄧ個威權體制,點燃過知識份子與積極份子的想像力,可以超越威權統治的界線。

沒有ㄧ個威權體制,鼓舞過一個世界性的政黨,可以支持威權型模。

威權體制,不論其社會根源,不論其成就,最後總要碰到兩個令人心動而可取的
政體型模(民主政體與極權政體),因而限制了充分和自信的制度化可能性,
並予反對派壯大的機會。」

我們現在到處可以聽到
中國抗議民眾吼出的、口口聲聲提到的是權利、是自由
只有這些
才足以吸引群眾與知識份子跟積極份子之熱情與想像力

ㄧ個簡單的湖北石首刑事案件
居然有報導說
聚集了9萬群眾
引來1萬名鎮暴警察跟軍隊之鎮暴

可以看出威權政體之運轉邏輯到最後必然是這樣:
1.中國民眾已經完全不相信中國境內的媒體報導
2.中國媒體早已經喪失公信力[有群眾受訪說寧可相信港台媒體]
3.中國政府施政作為也已經喪失公信力(看看它處理四川震災與黑心食品,
幾乎毫無現代經濟社會應有之中介團體之負責紀律表現,如台灣之金車飲料
寧可損失高達五億台幣也要主動回收疑似毒奶咖啡,卻贏得社會上消費
者之信心,又如台灣存在高達數萬個自發性的民間團體,如消基會主動鞭策政府政策
與企業產品服務。)

這類事件到最後發展
中國ㄧ定會發生類似當年台灣陳文成博士冤死台大後
台灣社會不相信政府的刑事鑑定
反而必須邀請美國專家來「探視」
因為人民不相信行政機關的公正性
也沒有公正客觀的民間團體可以中介分攤風險與監督責任

對於一個複雜的現代經濟系統
常常都需要無數個現代社會經濟及行政單位
來分工合作
才足以支撐這個現代社會持續有效運轉
信心一旦逐一喪失
這個系統崩壞機率就很高

最近有一種說法是
造成一個複雜系統操作失靈的原因是:
「連續七個失誤」
這主要可是針對例如空難事件
這種操作極端複雜的現代飛機失事原因之調查
所獲結論



有學者說ㄧ個社會到了3千美元收入後
依照一般社會經濟發展邏輯
新興中產階級必會要求基本權利自由
因而湧現出民主化浪潮
加上全球化訊息流通
這股爭取民權的浪潮
必定要嚴重衝擊中共政權
[看看連穆斯林國家的伊朗都爆發選舉不公之大規模群眾示威抗議遊行,
就可以猜測出中共的未來了。]

...................................................................................
石首民眾:當局崇尚暴力和謊言釀成群眾事件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湖北石首群眾抗暴事件,連續3天的護屍行動,21號凌晨在當局的高壓下,死者家屬被迫妥協,暫告一段落。近日石首民眾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局無能、包庇犯罪加上對民眾撒謊,動用大批武警部隊才將屍體運出,使當地民憤升到高點。

石首陳先生向記者表示,當局一味的崇尚暴力和謊言,釀成石首群眾抗暴事件,調動全體黨政幹部來堵截民眾,21號凌晨現場動用大批武警才將死者屍體運出來。

陳先生【錄音】:「全體黨政幹部都到路上等著,武警一萬多人把屍體帶出來了。還有省委書記、省長來指揮作戰,軍隊一萬多人哪,有廣西部隊,武漢部隊,湖南部隊,湖南武警,今天還在這裡,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這說明這個政府無能嘛,執政能力差嘛,死了一個人按程序辦理,進行理性調查不就完了嘛,公安部不作為,群眾反感,老百姓看著不舒服嘛,就是這樣造成的,你說這樣能不人心惶惶嗎?搞的不安定祥和。」

6月21號凌晨三點,上百輛武警運兵車開向永隆大酒店展開清場行動,石首一位民眾表示,當時家屬用擴音喇叭向群眾廣播說政府已經承諾屍檢,群眾才漸漸散去。

民眾【錄音】:「清場了啊!屍體是被上面的人搞走了,不是和家屬有承諾嘛,要搞屍檢,他身上都是有傷的,他死的也死的很慘,搞的下面男生殖器都搞掉了。」

據瞭解20號下午起石首與外界的交通被斷絕,外地聲援者難以進入,許多境外媒體記者也被阻擋在城外,石首另一位民眾表示,當地民憤很大,當局還造謠想嫁禍法輪功。

民眾【錄音】:「政府講的是自殺,他是謀殺把兇手搞出來就行了,因為酒店以前死過人也是謀殺的甩下來,民眾的民憤就很大,晚上戒嚴不准民眾進出,他是一種鎮壓手段,不是什麼法輪功,明著就是犯罪人的一種說法。」

石首楊先生表示,這家黑心酒店有後台,除了被害的廚師外,去年還害死了一位少女,上級都受賄了所以才包庇罪犯,民眾心裡都不滿。

楊先生【錄音】:「這個小孩四個月只發了一個月的工資,他就當然不滿,他就說你如果不給我發工資的話,我就去舉報,老闆就整他了嘛。說就是本市的比較有權的人參與入股了,有一個看守所的所長,一個公安局的副局長,是公路局三個合夥開的這家酒店,為什麼不處理他們呢?很可能就是受賄了,酒店就是做不正當生意賺黑心錢嘛。」

永隆大酒店廚師塗遠高17號離奇死亡,警方宣稱死者自殺並欲搶屍火化,引發數萬群眾抗議,連續3天守夜護屍。

以上新聞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王倩、宇蓮採訪報導

.........................................
發現3具屍體 石首群眾事件一觸即發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節目長度:2分39秒 下載mp3

中國湖北石首群眾事件一觸即發,出事地點的永隆大酒店22號發現三具屍體,疑是因為要揭發酒店販毒黑幕被滅口的受害者,有幾千民眾再度聚集酒店抗議,當局再次調動上千武警到場戒備。

本台記者22號採訪了數字石首民眾,證實永隆大酒店挖出屍體,當地民眾告訴記者目前全市再度封鎖,街上都是警察,很多民眾不敢出門。

石首民眾【錄音】:反正今天有人在挖吧,群眾都在議論吧,那條路都已經封死了,老百姓不能進去,到處都是警察,路口都是警察,是的是的,好像聽別人說在抓人吧,好像今天早上有人說那個楚天都市報報導說死者是自殺吧,老百姓有很大的意見。我們都是有子女,老百姓在外邊做事都是要有一個安全感,老百姓都很害怕。

有石首民眾在網上表示城裡來了5輛武漢特警部隊,上千武警到場戒備,當地民眾說:

石首民眾【錄音】:反正解放軍都在這裡,全部的部隊都在這裡,很多警察,交警什麼都有,都在,聽說有三個屍體,現在來人不少,還有很多人在那裡。

一位石首民眾表示,到處是警察和警車,受害廚師的父親因為悲傷過度體力不支目前住院治療,近日在群眾事件中受傷的人也有志願者前去醫院照顧。

石首民眾【錄音】:他們挖出個屍首,還蠻多的車呀,警察隊伍部隊,還搞巡邏,家人到醫院裡去了,他娃不在他老悲傷,有人照顧他,醫院裡好多志願者去看打傷的。

另一名石首民眾表示,傳聞這個酒店死了六或七人,警方都宣稱他們是自殺,這些受害人家屬也希望能討回公道。

石首民眾【錄音】:朋友都很關心的事情,就是這個事情到底有沒有什麼內幕,最後政府給一個什麼樣的解釋,也是一個關心的焦點,但是發生大規模的暴動的話可能應該不會。

永隆大酒店廚師塗遠高17號疑因掌握酒店販毒內幕遭虐殺,警方宣稱死者自殺並欲搶屍火化,引發大規模群眾事件。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田玲 東海 採訪報導
.............................................

湖北石首群眾事件 疑與官員貪腐有關
【中央社╱北京22日電】

2009.06.22 06:44 pm


中國大陸有網民指出,湖北省石首市近日發生的上萬民眾示威抗議事件,疑與當地官員涉及貪腐有關。

這起事件的起因是,6月17日晚,石首市永隆大酒店23歲的男性廚師涂遠高從3樓掉落當場死亡,警方說是自殺,但家屬認為死因可疑,因為他耳鼻內有乾血塊,且屍體落下的地方沒有一點血跡。

尤其是,這家酒店2年前發生過類似命案,1名女性服務員以同樣方式死於非命,酒店賠償人民幣3萬元後不了了之。還有人稱,該酒店1999年也發生類似事件,1名女子懷疑被強姦後扔下樓。

傳言該酒店有石首某個領導幹部參股,生意一直很差,主要靠販毒維持,石首市有吸毒人員願意出面作證該酒店專事販毒。

事發後,酒店老闆對涂遠高的家屬避不見面,18日死者家屬得到答覆,如果承認自殺,可得到3萬5千元賠償,如果不承認,當晚8點屍體將被強制送往殯儀館火化,警方也一再催促家屬把屍體送走火化,但家屬堅持疑點解開前不可火化,死者的父親還在酒店1樓放了瓦斯桶,要與搶屍者同歸於盡,於是同情者開始聚集。

19日凌晨1時左右,警車和殯儀館車輛到達酒店現場,想把屍體運走,但被現場2000名民眾阻止。8時過後,警方再次要強行運走屍體,與現場民眾發生衝突,十幾名同情者和圍觀者被打傷,但這些人被打傷後不僅沒有被送往醫院,反而被警察直接關進看守所。

這導致民眾與警方對立情緒升高,越來越多民眾趕往現場,靠著人數眾多,一次次把警察打退,涂遠高屍體始終未被搶走。

19日下午1時半左右,幾千名民眾用磚頭、啤酒瓶阻止警察搶屍,殯葬車被砸,幾十名制服警察和便衣被民眾從永隆大酒店追趕約500公尺,逃至車站躲藏。

當天下午3時,警方又進行了最大一次搶屍行動,但再次失敗,最多時大約4萬名市民聚集在街頭。石首市政府被迫向武警求助,於是官方從荊州等地調來約一個營的武警,民眾再用石塊、酒瓶與武警對抗,許多公安、武警車輛被砸毀。由於民眾聚集,武警被迫撤退。

20日凌晨,500名左右的警察及武警又前往酒店搶屍,剛走到附近的防疫站就被幾千名市民用磚頭和石塊攻擊,警察和武警再次撤離。

21日凌晨,大批武警開始清場,驅散群眾,把屍體送往殯儀館,且將進行驗屍,事件才告落幕。

總計在19日及20日凌晨的衝突中,共有幾十名市民受傷或被抓,警察和武警也有多人受傷。

【2009/06/22 中央社】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力捧中國接班人LP的台灣投資名嘴呂宗耀

前幾天看電視
不小心轉台
轉到一個討論投資專書的談話邀訪節目
主題是介紹某位西方投資大師的著作
大意似乎是有關投資心理學的
主持人不時會拿起該書朗誦幾句精彩的投資警句名言

令人驚訝跟噴飯的是
這位近幾年崛起的台灣投資名嘴
竟然提到了中國的黨政領導人習近平
稱讚習跟這位投資大師ㄧ樣有遠見
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
把台灣納入海西經濟區計畫
是多麼偉大

後來搜尋google
才知道原來呂已經載經濟日報專文推崇習近平
甚至說:
「 從長線海西發展,再拉回台股,長線大多頭已確立,找布局遠勝找出場,短線整理不用太在意,輸贏關鍵在自己屬性拿捏,不需聽太多人所發表意見。」

很難想像
台灣投資名嘴
是如此愚蠢
竟然會將台灣股市的繁榮希望
完全寄託在對岸中國的一個經濟計劃上
甚至未來的一個太子黨出身的接班人身上


我看
從投資[股票]角度力捧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
他應是全台灣第一位
可能也是全球唯一一位吧


[他是要去中國發展了嗎?]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test 蘋果熱與皮克斯風

test 蘋果熱與皮克斯風
更新
........................................
經過申請複查後
已經被消除了鎖定的通知
看來
那是一種系統自動鎖定跟消除的程式


我現在知道
為什麼我的 blog 被列入垃圾名單的行列
原來跟什麼不雅文字無關
只是因為我剛好連幾篇
一直都連結到其他網頁
所以我決定又把孬種兩字
放回去[形容吳淑真跟余政憲的行為]
還有
以後少做連結
或者
不要連續幾篇
要中斷一篇
這樣系統就不會發現或放過了

1. 大量的新文章 - 這六個中文字應該不需要解釋;
2. Link spam - 定義中指出 "利用 Blogger 輕鬆建立並更新網頁已成為一種行為模式,稱之為連結垃圾郵件 。具有這種行為的 blog 稱為垃圾 blog,其特徵是通常具有不相關、重複性高或無意義的文字,同時還有指向同一網站的大量連結"


.............................
不知為何收到下列通知
本來以為是因為某篇文章
稱呼余政憲跟吳淑珍為孬種
[因為他們之答辯很愚蠢]
我現在把它改成
懦夫
不知道這樣是否會通過審查呢?

可是你google孬種兩個字
發現一堆人罵陳水扁孬種
連沈富雄這位差點當上監察院副院長的名嘴都這樣說
也有人在棒球網誌上稱manny ramiras為孬種
我看了也不是最後一篇[後續還有其他文章]
還有
是因為轉貼經濟學人文章嗎?
搞不清楚
靜待google Blogger的主事者審查回應

............................................
此網誌由於可能違反 Blogger 服務條款,所以已經鎖定。 網誌進行檢閱並且解除鎖定之前,您無法發佈新文章。

除非您要求檢閱,否則此網誌將於 20 天內刪除。
要求解除鎖定檢閱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轉貼: The United States of Entrepreneurs創業家合眾國

有小部分翻譯明顯錯誤
我已經修改過了
.......................................................................................

The United States of Entrepreneurs創業家合眾國[2009.03.12]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中文版
http://www.ecocn.org/wordpress/?p=772
三月 31, 2009



America still leads the world
美國仍然引領世界

FOR all its current economic woes, America remains a beacon of entrepreneurialism. Between 1996 and 2004 it created an average of 550,000 small businesses every month. Many of those small businesses rapidly grow big. The world’s largest company, Wal-Mart, was founded in 1962 and did not go public until a decade later; multi-million dollar companies such as Google and Facebook barely existed a decade ago.
儘管有目前的經濟危機,美國依舊是創業精神的領航者。1996至2004年間,該國月均有55萬個小公司成立,其中很多成長迅速。當世最大的公司—沃爾瑪成立於1962年,自成立後近十年才上市。而諸如穀歌和FACEBOOK這種資產數百萬美元的公司十年前才剛見雛形。
America wa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late 1970s, to ditch managerial capitalism for the entrepreneurial variet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K. Galbraith was still convinced that the modern corporation had replaced “the entrepreneur as the directing force of the enterprise with management”. Big business and big labour worked with big government to deliver predictable economic growth. But as that growth turned into stagflation, an army of innovators, particularly in the computer and finance industries, expos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ld industrial corporation and launched a wave of entrepreneurship.
70年代後期,美國是拋棄管理資本主義而採用創業多樣化的第一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J.K. Galbraith仍然堅信現代企業已經取代了“企業家作為企業管理的控制力”。大公司和大量勞動力與大政府配合產生了可預見的經濟增長。但當這種增長變 成了滯漲時,改革群體,特別是電腦和金融業的革新者們揭示了那些老舊工業企業的缺陷並掀起了創業的新浪潮。
America has found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entrepreneurial economy easier than its competitors because entrepreneurialism is so deeply rooted in its history. It was founded and then settled by innovators and risk-takers who were willing to sacrifice old certainties for new opportunities. American schoolchildren are raised on stories about inventors such as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omas Edison. Entrepreneurs such as Andrew Carnegie and Henry Ford are celebrated in monuments all over the place.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popular television programmes, currently being recycled as a film, features the USS Enterprise boldly going where no man had gone before.
美國人發現,較競爭對手而言,他們更易過渡到創業型經濟,原因是因為創業精神如此深深紮根於美國的歷史之中。這種理念為那些願意為新機會而打破陳規 舊矩的創新者和冒險者們所挖掘並吸收。伴隨美國學童成長的是本傑明•佛蘭克林 和湯瑪斯•愛迪生這類發明家的故事。人們四處為安德魯•卡耐基和亨利•福特這樣的企業家樹碑褒揚。近期美國最受歡迎之一的電視節目被翻拍成電影,描寫了美 國企業號航母勇於探索那些人類未知之地。
If anything, America’s infatuation with entrepreneurialism has deepened further of late. People like Bill Gates and Steve Jobs have all the upsides of Carnegie and Ford without the downsides—the useful products and the open-handed philanthropy without the sweatshops and the massacres. Preachers style themselves as pastorpreneurs. Business books sell in their millions. “When I was in college, guys usually pretended they were in a band,” comments one observer. “Now they pretend they are in a start-up.”
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近期美國對創業精神的醉心程度大大加深。諸如比爾•蓋茨、史蒂夫•約伯斯等人與卡耐基、福特等人成就不相上下,而並無前 人的不足——有用的產品和慷慨的慈善事業,卻沒有血汗工廠與專橫的裁員。“傳教士將自己塑造為精神先知”。關於商業的書籍銷量數以百萬,一位書評人說:“ 當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家一般都自稱自己是樂隊成員,而現在他們自稱在創業”。


Advantage America
有優勢的美國
American companies have an unusual freedom to hire and fire workers, and American citizens have an unusual belief that, for all their recent travails, their fate still lies in their own hands. They are comfortable with the risk-taking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entrepreneurialism. The rewards for success can be huge—Google’s Mr Brin was a billionaire by the time he was 30—and the punishments for failure are often trivial. In some countries bankruptcy spells social death. In America, particularly in Silicon Valley, it is a badge of honour.
在雇傭和解雇員工上,美國公司有不同尋常的自由,美國民眾也有著不同尋常的信念:儘管辛苦,他們的命運仍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他們對創業精神核心的 “冒險性”習以為常。成功的回報是巨大的—GOOGLE的創始人之一Brin在30歲時已成為億萬富翁,而失敗的懲罰則往往微不足道。在一些國家,破產意 味著社會性死亡,而在美國,特別是在矽谷,失敗則是榮耀的勳章。

America also has several structural advantages when it comes to entrepreneurship. The first is the world’s most mature venture-capital industry. America’s first venture fund, the 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was founded in 1946; today the industry has an unrivalled mixture of resources, expertise and customers. 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 receives about 10,000 plausible business plans a year, conducts about 1,000 meetings followed by 400 company visits and ends up making 10-20 investments a year, all of which are guaranteed to receive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and expertise. IHS Global Insight, a consultancy, calculates that in 2005 companies that were once backed by venture capitalists accounted for nearly 17% of America’s GDP and 9% of private-sector employment.
當提到創業的時候,美國還具有一些結構性優勢。首先是具有世界最成熟的創業資本產業,美國的第一支創業基金:美國研究與開發公司成立於1946年。 至今該行業已經擁有資源、技術和客戶的完美組合。高原資本每年接受1萬個左右的合理化商業計畫書,召集大概1000次會議,有400家公司參加並最終確定 10-20個投資專案,所有這些都被保證能夠負擔大量的時間和技術。顧問公司IHS Global Insight計算出2005全年曾有過創業資本支持的項目總額接近美國GDP總量的17%,從業人員占私營經濟總人數的9%。
The second advantage is a tradition of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America’s universities are economic engines rather than ivory towers, with proliferating science parks, technology offices, business incubators and venture funds. Stanford University gained around $200m in stock when Google went public. It is so keen on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that it has created a monopoly-like game to teach its professors how to become entrepreneurs. About half of the start-ups in the Valley have their roots in the university.
第二個優勢在於大學與產業密切聯繫的傳統。在激增的科學院所、技術中心、企業孵化器、創業基金的助推下,美國大學更是經濟的發動機,而不是象牙塔。 谷歌上市時,斯坦福大學在股市中賺取了2億美元。該大學熱衷發揚創業精神,甚至創造了一種“大富翁遊戲”來教育自己的教授們如何成為企業家。矽谷大概有一半的創業都可以從大學追根溯源。
The third advantage is an immigration policy that, historically, has been fairly open. Vivek Wadhwa, of Duke University, notes that 52% of Silicon Valley start-ups were founded by immigrants, up from around a quarter ten years ago. In all, a quarter of Americ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rt-ups, generating $52 billion and employing 450,000 people, have had somebody born abroad as either their CEO or their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In 2006 foreign nationals were named as inventors or co-inventors in a quarter of American patent applications, up from 7.6% in 1998.
第三個優勢是從歷史來看,美國有相當開放的移民政策。杜克大學的Vivek Wadhwa指出在矽谷52%的創業專案由移民創建,而10年前該數字僅有大概25%。那些由非美國本土出生人員擔任總裁或首席技術官的科學和技術創業項 目占到總數的25%,提供了520億美元的產出和45萬個就業機會。與1998年的7.6%相比,2006年有25%的專利申請授予外國國民發明人或合夥發明人稱號。
Amar Bhidé, of Columbia University, suggests a fourth reason for America’s entrepreneurial success—“venturesome consumers”. Americans are unusually willing to try new products of all sorts, even if it means teaching themselves new skills and eating into their savings; they are also unusually willing to pester manufacturers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s. Apple sold half a million iPhones in its first weekend.
哥倫比亞大學的Amar Bhidé提出美國創業精神成功的第四個原因是“敢於冒險的客戶”。美國人超乎尋常地樂於嘗試所有的新產品,即使他們需要重新自學新的技能(才能操作新產品)及需要耗費自己儲蓄資金(來使用新產品)。,他們還樂於不厭其煩地促使生產商改進產品。蘋果公司在Iphone上市的第一周就銷售了50萬個。
America faces numerous threats to this remarkable entrepreneurial ecology. The legal system can be burdensome, even destructive. One of the biggest new problems comes from “patent trolls”—lawyers who bring cases against companies for violating this or that trumped-up patent. Because the tax system is so complicated, many companies have to devote a lot of time and ingenuity to filling out tax forms that could be better spent on doing busines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America on September 11th 2001 and rising xenophobia is making the country less open to immigrants.
美國卓越的創業生態面臨著眾多的威脅:法律系統成為了累贅,甚至具有破壞性。最大的新問題之一來自於“專利釣餌者”—這行律師專事起訴那些侵犯了某項“虛設專利”的公司;由於稅收系統的複雜,許多公司必須投入本應用於公司業務的大量時間和技巧來填報納稅申報表格。再加上911事件與仇外情緒上漲的綜合影響,使得美國對移民的開放度下降。
Today more than 1m people are waiting in line to be granted legal status as permanent residents. Yet only 85,000 visas a year are allocated to the sort of skilled workers the economy needs, and there are caps of 10,000 on the number of visas available for applicants from any one country, so the wait for people from countries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s, such as India and China, is close to six years.

目前,超過100萬人正在排隊等候獲得合法的永久居住權,然而每年只有8.5萬個簽證被分配給那些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人員。同時,接受來自同一國家的簽證申請人數上限僅為1萬人。也就是說,那些來自於人口最多的國家,如印度和中國的申請人需要等待將近6年的時間。
Yet despite these problems, America plays a vital role in spreading the culture of entrepreneurialism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the world over admir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world-changing entrepreneurs, such as Bill Gates, wealth-creating universities, such as Harvard and Stanford, and world-beating clusters, such as Silicon Valley. Simon Cook, of DFJ Esprit, a venture-capital company, argues that Silicon Valley’s most successful export is not Google or Apple but the idea of Silicon Valley itself.
然而,儘管存在這些問題,在向全世界推廣創業精神文化中,美國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人們都欽佩該國有能力培養足以改變世界的企業家,如比爾•蓋 茨;創造財富的大學,如哈佛和斯坦福,以及震撼全球的族群,如矽谷。DFJ Esprit創業資本公司的西蒙•庫克說:“矽谷最成功之處並不是產生了穀歌或蘋果,而是矽谷精神本身”。

Foreigners who were educated in America’s great universities have helped to spread the gospel of entrepreneurialism. Two of Europe’s leading evangelists, Sir Ronald Cohen and Bert Twaalfhoven, were both products of HBS. Chinese and Indian entrepreneurs, who cut their teeth in Stanford and Silicon Valley, are now returning home in ever larger numbers, determined to recreate Silicon Valley’s magic in Bangalore or Shanghai.
在美國頂尖大學接受教育的外國人們也在幫助傳播創業精神的福音。在歐洲推廣創業精神的兩大領軍人物:羅奈爾得•科恩爵士和Bert Twaalfhoven均出自與哈佛大學商學院。剛從斯坦福和矽谷走出的中國和印度的創業者人數與日俱增,他們正回到自己的家鄉,在班加羅爾或上海這樣的 地方續寫矽谷神話。
America is putting hard financial muscle behind this soft power. The Kauffman Foundation spends about $90m a year, from assets of about $2.1 billion, to make the case for entrepreneurialism, supporting academic research, training would-be entrepreneurs and sponsoring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Week”, which last year involved 75 countries. Goldman Sachs is spending $100m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to promote entrepreneurialism among wome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particularly through management education.
美國在這種軟權力的支持下正在恢復金融實力。資產總額21億美元的考夫曼基金會每年拿出9000萬美元資助創業精神推廣,包括支持學術研究、培訓想成為創業家的人們、贊助“全球創業周”活動(該活動去年有75個國家參與)。高盛在未來5年內將投入1億美元,特別是通過管理教育,提升那些發展中國家女 性的創業意識。


Old Europe
老舊的歐洲
The other two of the world’s three biggest developed economies—the EU and Japan—are far less entrepreneurial. The number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in Germany, for instance, is less than half that in America,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and Babson College. And far fewer start-ups in those countries become big businesses. Janez Potocnik, the EU commissioner for science and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only 5% of European companies created from scratch since 1980 have made it into the list of the 1,000 biggest EU companies by market capitalisation. The equivalent figure for America is 22%.
同為全球三大發達經濟體的歐洲和日本的創業精神則遠遠不如美國。根據英國倫敦商學院和美國百森商學院聯合共同發起成立的全球創業觀察(GEM)的數 據顯示,以德國為例,該國的創新型創業數量不及美國的50%,同時這些歐洲國家新創業公司成為大型企業的可能性則少之又少。歐盟負責科學與研究的委員 Janez Potocnik指出,按市值排名,1980年後白手起家的公司中,只有5%能排入歐洲前1000位,而這個比例在美國則是22%。
This reflects different cultural attitudes. Europeans have less to gain from taking business risks, thanks to higher tax rates, and more to lose, thanks to more punitive attitudes to bankruptcy (German law, for example, prevents anyone who has ever been bankrupt from becoming a CEO). When Denis Payre was thinking about leaving a safe job in Oracle to start a company in the late 1980s, his French friends gave him ten reasons to stay put whereas his American friends gave him ten reasons to get on his bike. In January last year Mr Payre’s start-up, Business Objects, was sold to Germany’s SAP for euro 4.8 billion.
這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由於較高的稅率,歐洲企業通過商業冒險而得到的收益較少,同時由於對破產嚴格的法律懲處,損失更多(例如德國法律規定有過破產記錄的人不得再擔任企業的總裁)。當上世紀80年代後期Denis Payre考慮辭去甲骨文公司安穩的工作崗位並創建一家新公司時,他的法國朋友給了他十條留下來的理由,而美國朋友則正相反,給了他同樣數量去創業的理由。去年1月份,Payre創立的商業目標公司被德國SAP公司以48億歐元的高價收購。
European egalitarianism, too, militates against entrepreneurialism: the EU is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promoting small businesses in general than in fostering high-growth companies. The Europeans’ appetite for time off does not help. Workers are guaranteed a minimum of four weeks’ holidays a year whereas Americans’ vacations are much less certain. Europeans are also much more suspicious of business. According to a Eurobarometer poll, 42% of them think that entrepreneurs exploit other people’s work, compared with 26% of Americans.
歐洲的平均主義也妨礙了創業精神的傳播:歐盟更樂於廣泛地發展小型企業,而不是鼓勵高成長企業。歐洲人對帶薪假期的熱望毫無益處。員工每年都能確保 享受4周的假期,而美國則少很多。歐洲人對企業持有更高的懷疑態度,根據歐洲指標的測評,42%的歐洲人認為企業家們剝削他人的工作成果,而僅有26%的 美國人這麼認為。
These cultural problems are reinforced by structural ones. The European market remains much more fragmented than the American one: entrepreneurs have to grapple with a patchwork of legal codes and an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patent system. In many countries the tax system and the labour laws discourage companies from growing above a certain size. A depressing number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remain suspicious of industry, subsisting on declining state subsidies but still unwilling to embrace the private sector.
這些文化性問題由於結構性難題更加突出。歐洲市場較美國市場而言更加分散;創業者們需要服從各種法律規範;專利申請更加耗時費錢。在很多國家稅收系 統和勞工法案限制公司的成長規模。歐洲的大多數大學仍然對商業持懷疑態度,它們依靠持續減少的國家經費維持運行,而並不願意接受私營企業的捐助。
The European venture-capital industry, too, is less developed than the American one (significantly, in many countries it is called “risk” capital rather than “venture” capital). In 2005, for example, European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ed euro 12.7 billion in Europe whereas American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ed euro 17.4 billion in America. America has at least 50 times as many “angel” investors as Europe, thanks to the taxman’s greater forbearance.
歐洲的創業資本行業也不如美國發達(尤為重要的是,在很多國家被稱為“風險”資本而不是“創業”資本)。舉例說明,2005年歐洲創業投資額為127億歐元,而美國則達到了174億歐元。感謝那些納稅人更好的忍耐能力,美國的“天使”投資人數量是歐洲的至少50倍。
Yet for all its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problems, Europe has started to change, not least because America’s venture capitalists have recently started to export their model. In the 1990s Silicon Valley’s moneybags believed that they should invest “no further than 20 miles from their offices”, but lately the Valley’s finest have been establishing offices in Asia and Europe. This is partly because they recognise that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re being made in many more places, but partly also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applying American methods to new economies can start a torrent of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儘管有這些結構性和文化性問題,歐洲已經開始轉變,尤其是當美國創業資本投資人近期開始輸出這種模式。上世紀90年代矽谷的富人們認為他們的投資“ 不能超出辦公室20英里的範圍“,而近來最好的公司已經開始在亞洲和歐洲設立機構。這種做法部分源於他們意識到在更多的地方可以實現技術突破,部分由於這 些公司相信在新興經濟中應用美國方法可以產生創業創新的浪潮。

Between 2003 and 2006 European venture-capital investment grew by an average of 23% a year, compared with just 0.3% a year in America. Indeed,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Denmark, Sweden and Britain, have bigger venture-capital industries, in relation to the size of their economies, than America. Venture-capital-backed start-ups have produced more than 100 “exits” (stockmarket flotations or sales to established companies) worth more than $100m since 2004. Tele Atlas, a Dutch mapping outfit, was recently bought by TomTom for $4.3 billion.
在2003至2006年間,歐洲創業資本投資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長,而美國則只有年均0.3%的增量。誠然,與美國相比,三個歐洲國家:丹麥、瑞 典和英國的創業資本行業占經濟規模的比重較大。自2004年起,創業資本資助的專案發生了100多次“重組”(對公司通過股市或進行直接收購),涉及資金 超過1億美元。德國地圖設備商Tele Atlas近期被TomTom以43億美元收購。
The success of Skype, which pioneered internet-based telephone calls, was a striking example of the new European entrepreneurialism. The company was started by a Swede and a Dane who contracted out much of their work to computer programmers in Estonia. In 2005 they sold it to eBay for $2.6 billion.
互聯網通話的領軍公司Skype的成功為新歐洲創業精神樹立了一個驚人的典範。這家公司最初由一個瑞典人和一個丹麥人發起設立,他們把許多工作外包給愛沙尼亞的電腦程式員。2005年,公司以2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eBay。
Several European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high-tech hubs. Britain’s Cambridge, for example, has spawned more than 3,000 companies and created more than 200 millionaires in the university. The accession of ten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o the EU has also tapped into an internal European supply of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who are willing to work for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cost of their pampered western neighbours.
一些歐洲大學也變成了高科技集中地。例如英國的劍橋孕育出3000多家公司,為大學創造了200多個百萬富翁。新加入歐盟的10個東歐國家也加強了歐洲內部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供給量。這些人樂意以更低的成本為那些較富裕的西歐鄰居們工作。


Slowcoach Japan
行動遲緩的日本
The Japanese can hardly be accused of aversion to long hours. Big Japanese companies have an impressive record of incremental improvement, particularly in the electronics business. But for the most part the Japanese have been less successful than the Europeans at adapting to entrepreneurial capitalism. The latest GEM global report gives Japan the lowest score for entrepreneurship of any big country, placing it joint bottom with Greece. The brightest people want to work for large companies, with which the big banks work hand in glove, or for the government. Risk capital is rare. Bankruptcy is severely punished. And the small-business sector is wrapped in cotton wool, encouraging “replicative” rather than “innovative” behaviour.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the rate at which Japan has been creating new businesses has been only one-third to half that in America.
長期以來,日本人幾乎從不讓人反感。大型日本公司保持了驚人的增長記錄,特別是在電子行業尤為突出。但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在引入創業精神上沒有歐洲 人成功。最新的GEM全球報告在對所有大國的創業精神評價中,給予了日本最低分數,這使日本和希臘兩國共同墊底。在日本,最聰明的人希望為政府或大公司工作,那些大公司與大銀行關係緊密。在這裏基本沒有風險資本,而破產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小型企業則被被束手束腳,它們鼓勵“複製”而非“創新”。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日本所創建的新公司比例僅占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譯者/chirsivy: http://www.ec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17951&extra=page%3D1
評論暫缺 »

科技頑童沃茲尼克:工程師領導的社會

5月初讀完兩本書
科技頑童沃茲尼克
蘋果熱與皮克斯風
介紹自1976年開創的蘋果個人電腦全球風潮的兩位風雲人物
還真的英雄出少年
兩位創業者都是20出頭就創業

先談第一本書的感想:
1.工程師領導的社會──美國大企業創業者多半是工程師出身
譬如
TI[德州儀器]
GE
MS{微軟}
Apple
Yahoo
Google
相對於台灣的創業者
則多半是從事代工拼裝的電子電機系出身
如廣達、宏碁等等

工程師領導的社會要成功
還有兩項要件
就是創業資金跟研發企業的存在

2.創投資金:已經有研究指出
http://www.ecocn.org/wordpress/?p=772
[2009.03.12]The United States of Entrepreneurs創業家合眾國

比較日美歐三大經濟體的經濟發展
美國企業更有創新優勢
其中主因是創新傳統
及美國創投資金給予奧援
使得新的創業點子能夠迅速獲得成長機會
相對的歐洲則被形容為Old Europe老舊的歐洲
日本則被形容為Slowcoach Japan行動遲緩的日本

3.美國的研發型企業之存在:
Apple之所以能創新研發出圖形介面的個人電腦
令人驚訝的是
其實是源自Steve jobs在參觀完
全錄公司Xerox的研發部門所展現的秘密武器
圖形導向介面後
成功說服的該公司負責人
唯有透過蘋果電腦
該技術才能普及進而改變全界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3492
科技頑童沃茲尼克
# 作者:沃茲尼克、史密斯
# 譯者:王志仁、齊若蘭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02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61179
# 裝訂:平裝

第一章 我們這一掛:電子少年

我記得很清楚,父親告訴我,放眼全世界,工程的重要性是沒得比的。能做出電子設備造福人類的人,能把社會提升到新的層次。他告訴我,工程師可以改變世界,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像自傳這類書通常都會先從父母談起:他們是誰,在你出生前或長大過程中,他們做什麼工作養家等等。但是,我從來都不確定父親究竟靠什麼維生。就我記憶所及,我的弟弟、妹妹和我都伴隨著這個秘密長大。天啊,這還真是天大的秘密。我們甚至不能在家裡談父親的工作或問任何相關問題,絕對不准有這類對話。

但我知道父親是工程師,而且在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飛彈部門工作。他只說了這麼多,不過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回首過去,那是在冷戰高峰的一九五 ○年代末和一九六○年代初,太空計畫炙手可熱,而且是最高機密,或許這是他不能多說的原因。他絕口不提自己在做什麼事情,以及每天都在辦公室忙些什麼。即使到他過世的那一天,都守口如瓶。

還記得一九六○年我十歲的時候,終於了解他為什麼不能說。他說,因為他是個守信的人。有一回,他解釋為什麼一旦在法庭宣誓,就絕不能說謊,他是這麼說的:「我言出必行。」

現在,我只好靠自己想辦法把一些零散的記憶和訊息拼湊起來。我記得看過像美國太空總署那類的火箭照片,還有從潛艇發射的北極星飛彈那類東西,但父親口風很緊,不肯多談。

我說這些事,是想指出我父親篤信誠實的重要,他要求絕對的誠實,絕對的道德,真的,這是他教我的最重要一件事。他常告訴我,發過誓後再撒謊隱瞞自己做的壞事,比直接去做壞事還糟糕,簡直像犯了謀殺罪一樣。我牢牢記住他的話,直到今天,我從沒撒過謊,哪怕是小謊都沒有,除非你把惡作劇也算進來,但我不這麼想,我認為惡作劇是搞笑,是好玩,和說謊不同,即便兩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

電子世界真奇妙

父親還教了我很多關於電子學的知識。事實上,我會的都該歸功於他。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還不滿四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教我,向我解釋跟電子學有關的事。那時他還沒到洛克希德做那份列為最高機密的工作,當時他還在洛杉磯的電資系統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 EDS)工作。

我最早期的記憶是有個週末,父親帶我去他工作的地方,給我看一些電子零件,然後把零件放在桌上讓我邊看邊玩。我還記得他站著操作某台設備的模樣,不知道是在焊接還是做什麼,但我記得他把某個東西和某個東西串在一起,那東西看起來像小小的電視機,我後來知道,那是示波器。他告訴我,他正試著把影像放到示波器的螢幕上,還要讓螢幕上的線條穩定(我記得是波形),好讓他的老闆相信這個設計可行。

我記得當時坐在那裡,小小腦袋裡想著:喔,他的世界實在了不起。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哇!」懂得怎麼做這些事情的人──懂得怎麼把一堆小零件拼湊起來、讓這些零件能合力做點什麼事情的人──一定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這確實是我當時腦子裡所想的。

當然,我那時還太小,還不能決定長大後要當工程師,這個念頭是在幾年後才冒出來。我那時甚至還沒看過科幻小說或關於發明家的書,但就在那一刻,我看到父親在我眼前所做的事,不管是什麼事,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好事。

幾年後,我大約六、七歲的時候,我記得父親在公司對著一夥人展示另一項設備。當場有一大群人,不只是他的同事,還有我們一家人和其他家庭。他展示的應該只是一台鑽孔機。

雖然我還是小孩,但父親告訴我,待會兒讓我去扳動開關,啟動機器。他說我一定要在適當時機開動機器。

我還記得當時我一直擔心,到底什麼時候才是適當時機。是現在嗎?是現在嗎?到底我該在什麼時候把它打開?是現在嗎?我父親忙著和別人聊天說笑,這些人正等著看我打開機器。突然間,我覺得時機到了,我無法解釋為什麼,但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就是現在。所以我就把開關打開了。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孬種余政憲與吳淑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4928944.shtml
余政憲:奉珍長官之命 不知違法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蕭白雪/台北報導】

2009.05.27 02:12 am


內政部前部長余政憲昨天為了南港展覽館案出庭,供稱把總統夫人當做長官,他只是依長官交代而單純提供評委名單,不知道這樣是違法。

吳淑珍附和余政憲的說法說,她是總統夫人,在家是獨生女,講話一向是命令式的;她告訴余政憲「蔡銘哲要南港案的評委名單,你就直接給他,不要再來煩我了;余政憲很老實,他哪敢問我名單的用途?」

特偵組偵結本案時,雖認定余政憲洩漏評委名單並未收賄,但以與吳淑珍是共犯的理由依貪汙罪起訴,余在向法院合議庭認罪,檢方也可算予從輕求刑;如今余改稱「不知違法」等同不認罪,也可能影響對「共犯」的審判結果,檢方考慮改變原求刑意見。

台北地院昨天審理南港案,傳訊吳淑珍和余政憲對質。

公訴檢察官表示,南港展覽館標案除了力拓營造負責人郭銓慶,當時還有另一組人馬角逐,郭銓慶得知後,透過蔡銘哲請吳淑珍幫忙,余政憲在飯店房間將評委名單交給蔡銘哲。

余政憲供稱,當初是單純因為總統夫人跟他要南港案的評委名單,他基於尊重總統夫人就是尊重長官,依指示將名單交給蔡銘哲;他沒有要求回報,也不知此事涉及金錢,如果知道這樣做違法,就不會去做。

蔡守訓質疑余政憲的「單純說」,追問余政憲「既然是單純提供,可以直接把名單拿到官邸,何必到兄弟飯店開房間給名單?」「你身為部長大人,政壇經驗這麼豐富,你的想法會這麼單純?」

余政憲回答:「不可能一個阿貓阿狗來找我,我就提供名單,實在是總統夫人的交代,才單純提供名單,沒想這麼多。」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大約是2005年
很多泛綠支持者都是從電視上看到吳淑珍專訪時
坦然隨性地說出
2004年初曾經在官邸
見過當時爭取開發金經營主導權的辜家二少辜仲瑩以及陳敏薰
還有後來
遠東集團許旭東召開記者會坦承
曾經為了SOGO案
進官邸去拜訪過吳淑珍

對這些事感到震驚

從那時開始
對於吳淑珍在官邸的行事作風
開始質疑

如今前內政部長余政憲會說出:
洩漏評委名單並未收賄
「不知違法」

之類的卸責蠢話

要知道
泛綠在初初崛起時
都是以清廉自持為宣傳
對於司法關說案件
多半頗為謹慎

想起余政憲最初擔任內政部長時
有次在警方宣布破案的記者會現場
竟然以內政部長之尊到場
當場意外地將嫌疑犯套在頭上的頭套掀開來
完全不顧嫌犯之基本人權

如今他自己
也曾遭遇莫名奇妙被檢方從機場叫回
然後就是羈押兩個月的剝奪人身自由

看起來
還是那句老話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絕對的腐化!」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扁涉侮辱公署 無罪簽結

看這兩則新聞
一前一後發生
不會覺得很荒誕嗎?

可見得
言論自由跟集會遊行自由部分[後者以紅衫軍非法集會遊行獲判無罪為例]
至少社會上似有一定之共識

干擾攻擊司法 扁延押兩月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4900154.shtml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
2009.05.13 08:44 am

扁涉侮辱公署 無罪簽結
http://n.yam.com/chinatimes/politics/200905/20090517335964.html
中時電子報╱陳志賢/台北報導 2009-05-17 02:31
.....................................................................
那位據說滿屋子天地有正氣的主審法官蔡守訓所引領的合議庭這樣說:
「足以證明陳水扁善於利用各種方式,傳播不實偏激資訊,高舉司法人權大纛,行干擾攻擊司法之實,藉以抹滅司法程序的正當進行,並混淆視聽」。

可是就在他以干擾攻擊司法為名延押陳水扁前總統之後沒幾天
檢方就以
扁言論並不構成侮辱公署罪,已予簽結
這是屬於言論自由範疇

那豈不是
打了蔡守訓法官一個大巴掌?!

不舉例使用具體事證作為羈押理由,合議庭卻使用一堆情緒性用語如:
「不實偏激資訊」「干擾攻擊司法」「抹滅司法程序的正當進行」「混淆視聽」

你如仔細想想
這不是跟當年警總查禁言論出版刊物的理由用語很像嗎?
「混淆視聽」「敗壞民心士氣」「攻擊政府」「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

這就是活脫脫鎮壓異己言論的事證

合議庭別忘記美國大法官何姆斯的判決名言:
「我們所仇恨的思想有自由」

.................................................................................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97
2007/07/16 中國時報
和警總躲貓貓 司馬文武大談抓耙子

江慧真/專訪

「時下年輕人,恐怕難以想像當年和警總躲貓貓,欺敵過招的驚險情形!」資深媒體人江春男(即著名政論家司馬文武)感慨地說。解嚴二十周年,這位當年投入黨外雜誌,整天與情治單位周旋、爭取新聞自由的資深媒體人感觸最深。

民國六十年代末期堪稱是黨外雜誌最蓬勃時刻,「因為拿筆的人和群眾結合在一起了。」當時黨外雜誌「八十年代」總編輯江春男回憶,所有出版品都必須通過層層檢查;一開始是刊後審查,後來卻演變成每期都查、每本都抓,連內容都不知道寫什麼,警總就下令查禁。

江春男說,警總的監視、盯人和電話監聽,從印刷廠、打字小姐、記者編輯、運送工人無一放過,而查禁理由永遠千篇一律:「貴刊報導明顯動搖民心、影響士氣、歪曲事實,違反出版宗旨」。但問題是每次他問前來查封的警總,到底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話歪曲事實?又根據哪一條法查禁出版?警總的人總是臉色為難,得到的答案也永遠支支吾吾、語焉不詳。

他表示,當時印刷廠如果知情不報,將被處數萬元罰金;但如事前通報密告,則可得一、兩萬元獎金,為數不可說不大。辦黨外雜誌的同好就模擬出一套遊戲規則,故意先用電話彼此通報「晚上八點開印」,對警總「聲東擊西」,但其實雜誌老早趕在傍晚五、六點前就已全部印妥。

沒多久,這招便被識破,於是改成「加印兩千本」:就是先印好兩千本,在那邊等著警總來拿,「警總有東西帶回去交差、才可以領獎金!」等警總前腳一走,印刷廠馬上重新啟動機器,再印上幾千本,還是可以偷渡成功。

「警總後來才發現不對,雜誌怎會愈禁愈多?」江春男形容,東窗事發後雜誌還是通通被帶走。平常大家總是和警總吃飯喝酒搏感情,最後愈查愈嚴,大家只好玩真的:警總一來查雜誌、搞蒐證,雜誌社的人也衝出來拍照。回去馬上把照片,登在下期雜誌上,還下個「抓耙子」標題讓他曝光,搞得警總得換人跟監。

他表示,當局最後也祭出最有效的「經濟制裁」,只要查到違禁出版品,就動用刑事民事,罰高額罰緩,例如陳水扁當時就被罰了兩百萬元,確實給媒體造成相當大壓力。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葉金川署長的潑婦罵街

我們看看前幾個月
英國商務部長遭抗議者用綠色奶油潑面“襲擊"

尷尬真尷尬 英商務部長遭抗議者用甜品潑面
http://magazines.sina.com.tw/article/20090307/1461857.html
這段電視新聞影片
全程紀錄抗議者等在門口
然後一個箭步
用綠色的奶油凍潑面

英國商務部長的反應如何呢?
「電視畫面顯示,曼德爾森鎮定地抹去臉上綠油油的奶油凍後說,這簡直就是“青春期少年式的抗議”。」

這顯示了英國上流社會人士的幽默
以及民主政治的成熟

葉金川署長的反應如何呢?

用台語大聲罵前來質問他的女學生bē見笑,
還一直質問人家是不是台灣人?

竟然還找瑞士警察將女學生上手銬帶走──這一點
倒是跟20081106中國特使陳雲林訪台期間
台灣警察侍候抗議者的待遇
一模一樣
就是要排除異議者的抗議聲音

事後還揚言對質問者的台灣留學生提告!
[還真看不出他要提告什麼?]


果然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在台灣要壓制逮捕驅除抗議者
到了國外也是如此

馬政權閣員的民主素養如此
難怪自由之家會質疑台灣之民主自由人權之倒退

>>>>>>>>>>>>>>>>>>>>>>>>>>>>>>>>>>>>>>>>>>>>>>>>>>>>>>>>>>>>
以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所保護之言論自由
美國大法官有許多相當堅定支持的判決:

「對於發表公開批評之加諸恐懼與嚇阻之陰影,乃為第一修正案言論自由不能存在之事。」

「於公共事務之辯論,應得能以無限制、強烈、公開,且應能包括以激烈、刻薄、與某些時以不留餘地之攻擊於政府與公務員。」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自由之家:去年全世界新聞自由度普遍倒退

即使連傳統上自由的地區或國家都面臨自由倒退危機
2008年義大利、以色列、香港從自由淪為部份自由地位
FH新聞稿還提到台灣
Media in Taiwan faced assault and growing government pressure.
台灣因有媒體遭受攻擊及政府壓力升高,被認為自由度倒退。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209403&type=%E5%8D%B3%E6%99%82%E6%96%B0%E8%81%9E

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70&release=811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關於台灣島內公務員轉向的歷史經驗[前科]

由於地緣政治因素
台灣經常處於列強爭奪的籌碼或根據地
很少有任何單一列強能單獨佔有台灣
島內統治者的權威
常常要接受其他列強之覬覦與挑戰
日本如此
美國如此
清朝中國時期也如此

這似乎也養成了台灣島內的政治經濟菁英
一種敏感的政治轉向本能
基層公務員也是如此

台灣女警2008年在取締遊行民眾時候脫口而出說
「我的上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1106中國特使陳雲林來台
台灣警察自動收繳民眾的藏獨國旗雪山獅子旗
跟台灣的國旗
其實不過是體現了這個島的國際政治處境


日本前駐台記者酒井亨相當敏銳的觀察指出:
此一中華民國親自對「國旗」撤收的事感到高興
是馬英九讓中華民國走上自我滅亡之道:
「自滅の道を歩む「中華民国」」

「中華民国」自ら「国旗」撤収したことを喜ぶ 
中共・国民党・台湾人民の三すくみ関係突破口に(酒井亨)
http://blog.goo.ne.jp/mujinatw/e/d2ad07695735a0970d497f20bbe86484

■自滅の道を歩む「中華民国」
しかし、これは台湾人にとって非常に喜ぶべきことである。「中華民国」自身が自己否定をはじめ、国際社会においてとっくに「中華民国」など消滅している事実をようやく認めたからである。
さらに、馬英九が自ら「総統」と呼ばなくても良いと宣言したり、「台湾と大陸は地区の関係だ」と発言したりしていること、馬政権の政権運営そのものがもはや国家政府としては破綻したものであることを付け加えるなら、もはや「中華民国」体制は自爆、自滅の道を歩んでいるといってよい。

................................................
前陣子 偶然獨到228事件時的
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的回憶錄
下冊第二部台中監獄開頭的獄中殊遇
講到他被關進監獄後
由於中國國民黨部隊在中國大陸之節節敗退
甚至在1949年12月26日
台灣的報紙竟公然轉載新華社25日的電訊
公佈中共的十大戰犯名單
蔣介石當然名列第一

這時候
身為被抹紅為赤匪紅軍的
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
一名被起訴唯一死罪的內亂罪罪犯
在獄中的待遇
竟然莫名奇妙的大大改善起來
「然而我何德何能,竟然可以在這裡享受到根本不像坐牢的待遇?
上自課長,下至獄卒,現在待我都不像度待一名犯人。」

報紙香菸有管理員自動丟進間房給他

甚至連看守所所長
也喜歡用日語跑來跟他聊天

當時
台灣島內已經陸續湧進來自中國的大量新難民潮

這些國際上與島內之情勢變化
監獄內的公務員當然心知肚明
態度當然也就自動轉向了──誰是未來這個島的新主人
可要押對寶

這就是台灣島內公務員轉向的前科或歷史經驗!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余杰金手指1)俄羅斯前代總理蓋達爾新著《帝國的消亡》

前俄羅斯代總理蓋達爾
於新著《帝國的消亡》說的話:

「預測專制制度危機開始的時間頗為困難。有時它很長時間都不到來,但一旦開始便進展急速,比任何人所能預料的都要快。」
「專制不可能達成穩定,專制政權的崩潰是必然的,只是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方式發生。」

......................................

一本著作
多種解讀
在中國的學者解讀為
因為財政嚴重赤字外匯嚴重短缺
導致戈巴契夫主政下的蘇聯解體──這是在呼應中國現在外匯存底世界第一高,所以
專制中國可以高枕無憂嗎?
胡鞍鋼說
中國現在處於前所未有的漢唐盛世

在海外的中國民運學者
則是認定
專制必敗論
這點我比較贊同
也同意余杰引述的前俄羅斯代總理蓋達爾
於新著《帝國的消亡》說的話:

「預測專制制度危機開始的時間頗為困難。有時它很長時間都不到來,但一旦開始便進展急速,比任何人所能預料的都要快。」

「專制不可能達成穩定,專制政權的崩潰是必然的,只是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方式發生。」

最近幾年西方的孟德斯鳩研究
有許多不錯的新穎徹底的發現

孟德斯鳩是認為
專制體制的運轉
本質上的敵人是宗教與貿易
貿易是和平的交易──和平的致富方式,本質上專制政體要控制它
宗教呢
看看以前台灣在兩蔣時期對於一貫道莫名奇妙的監控與迫害
以及現在中共政權對於法輪功──不過就是一些練氣功的民俗宗教團體
也要傾全國全黨之力去迫害消滅它
因為宗教天生具備自主性的信仰與組織活動
天生引發專制政體之恐懼與敵意

孟德斯鳩是從政體定義上
先驗地推論出專制必定衰亡的結論:

「不論商業、宗教或理性本身,都無法構成對專制權威的一項牢靠的制約。
僅能等待它不可免的(必然的)衰落。」

「專制主義之腐化是藉著自我的天性進行的。」

「它之衰敗是因為無法治,以及繼承法之混亂。」

「但是,專制體制會被推翻,代之以另一項專制。」
(這一點,在最近的西方民主雜誌綸文實證研究中,發現到威權體制類型轉型為其他種的民主體制類型之機率很低)

(專制是根植於人之天性)「靈魂具有支配其他多靈魂的嗜好。」
(The soul takes such delight in dominating other souls. )(BK28,41)

季辛吉在大外交一書中
認為蘇聯解體
主要是對阿富汗十年軍事失利
[跟美國的對越戰爭一樣陷入對外戰爭與財政困境]
以及波蘭天主教勢力的協助
......................................................................................
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的教訓
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common/Catalog.asp?type=1&IDD=984840&shuming=%u5E1D%u56FD%u7684%u6D88%u4EA1-%u5F53%u4EE3%u4FC4%u7F57%u65AF%u7684%u6559%u8BAD

.......................................................................................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4802
張軍:蘇聯悖論——讀蓋達爾《帝國的消亡》
發佈日期:2008/12/23 11:18:01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張軍]

中國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毫無疑問,這30年改變了中國的命運。而這個紀念日是以1978年的12月18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依據的。其實,週末 重要的三中全會開了5天。這是因為很多要在全會上決定的事情在之前已經形成文本。為了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在11月下旬召開了一個工作會議,而這 個工作會議足足開了36天。如果再把三中全會的5天加起來差不多是41天的時間,這在中共黨史上應該是沒有過的先例。就是在這個工作會議的閉幕式上,鄧小 平先生發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講話,題目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這個講話在今天看起來已是“基本常識”,可是在30年前,這個講話卻是劃時代的。30年後,當有人問及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作為首席經濟學家, 他將帶給世界銀行什麼發展理念的時候,林毅夫開玩笑地回答說,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當然,這並不是玩笑。這個話是認真的。因為不切實際的發展政策在戰後以 來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比比皆是。中國那個時候也不例外。而我們知道,中國開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正是在鄧小平先生30年前發表那個重要講話以後,這並 不是一個簡單的巧合,而是有內在的因果關係。
  問題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對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為什麼就那麼不容易做得到?這顯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可惜的是,社會科學家們還沒有給出 很好的答案。但是,一個被經常提及的假說是,國家能否選擇恰當的和實事求是的經濟發展政策和戰略,並不取決於它辨別是非的能力,而取決於它犯錯誤的能力到 底有多大。政府在政策上犯錯誤是司空見怪的事,差別只在於誰更能犯得起錯誤。犯錯誤的能力可以由其自然稟賦或者自然資源的豐腴程度決定。在政策上,一個能 犯得起錯誤的國家往往就會持續地犯一錯再錯的錯誤。
  這就引導人們去注意了一個有趣的經驗現象。在馬歇爾講座中,林毅夫先生提到,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有國家領導人都具有同樣的目標—在自己的 領導下將國家領向現代化;而發展先進產業就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的領導人也不例外。但是,趕超戰略效率低,需要有很大的可動員 的資源來支持,其可維持的時間長短和程度深淺取決於人均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人口規模的大小,人均自然資源越豐富、人口規模越大,能夠動員的時間就越長, 資源的動員也越容易。然而,東亞經濟的人均資源短缺,人口規模相對小,這是其推行趕超戰略的不利條件。……韓國、新加坡、香港地區也是如此。東亞新興經濟 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資源所限。換句話說,資源貧乏的經濟犯不起錯誤而就少犯了錯誤。
  其實就在20多年前,才有經濟學家發現,資源的豐腴狀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往往超乎我們的直覺。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開 始活躍起來。在那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與它擁有的人均自然資源存量往往在統計上呈現出負相關的關係。甚至有人發現政治文明也與資源豐腴之 間存在反向的關係。因為荷蘭在1960年發現天然氣之後工業生產和經濟增長出現顯著倒退,因而這種現象在經濟學和政治學文獻裏往往被確診為“荷蘭病 ”(Dutch disease)或者叫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荷蘭病”的一個典型症狀是,當一個國家可以容易地依靠初級產品的出口或者出售自然資源大發橫財的話,它通往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往往就會 放慢,甚至趨於停滯。
  對於這個病理,經濟學家的解釋很簡單:自然資源的出口不僅無助於提升這些國家的產業的競爭力,而且他們瘋狂進口的結果會讓他們自己的國家的工業 部門逐漸萎縮。經濟學家還發現,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國家,其政策總會誤導它的經濟發展、政治進步、扭曲其生產性的物質投資以及人力資本的積累。簡而言之, 當一切政策都圍繞石油天然氣的節奏而展開的時候,經濟發展的機會十之八九就可能被貽誤了。
  展開了這樣簡單的討論之後,你不會對蓋達爾所著的《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的教訓》的邏輯感到意外了。蘇聯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資源豐腴 而遭遇經濟危機的國家,但卻是20世紀因為資源自然豐腴而垮掉的一個帝國。在歷史上,16-17世紀的西班牙是一個因為建立在美洲黃金白銀這樣可靠的收入 之上而卻遭遇毀滅的帝國。而20世紀以來,特別在60年代之後,這個世界上多了不少“資源詛咒”的案例,如伊朗、利比亞、科威特、卡塔爾、尼日利亞和委內 瑞拉等。
  作為計劃經濟的蘇聯,消費品短缺一直是困擾整個國家的最嚴重的問題。蘇聯型的體制可以製造出用不完的大炮,卻難以生產出足夠的黃油。在1953 年史達林去世之後,蘇聯的農業已經基本萎縮,不能支撐這個國家的生存。蘇聯領導人想盡了辦法來解決糧食的短缺。1950年代的墾荒就是一個權宜之計,但仍 然不能解決問題。於是蘇聯出現了它的領導人認為很恥辱的結果,即蘇聯不得不大量進口糧食。1963年蘇聯決定動用黃金儲備進口糧食,因為它與世界隔絕使得 它沒有外匯儲備的來源。1963年蘇聯動用了超過其儲備1/3(372噸)的黃金來進口糧食。1965年又再次動用了335噸的黃金來購買糧食。
  1960年代西西伯利亞油田的發現,對蘇聯可謂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它使蘇聯進口糧食的外匯問題得以解決。之前蘇聯也有大規模的石油開採,但之為 社會主義國家輸送石油,沒有用來向西方換取外匯。但從西西伯利亞油田開採之後,按照蓋達爾的說法,蘇聯的外貿平衡、收支平衡、糧食供應、政治穩定等都開始 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的確,大規模的石油收入緩解了糧食短缺。不僅如此,有了出售石油的滾滾財源,蘇聯也開始加強了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希望與美國取 得均勢的核武力並有了實施阿富汗戰爭這樣的冒險行動的能力。
  從1973年到1980年代初,石油和天然氣占了蘇聯向OECD國家出口額的將近70%。而且由於這個時期油價一直高漲,蘇聯的石油收入可謂滾 滾而來。因為有如此豐厚的石油收入進賬,蘇聯在這個時期居然沒有設立外匯的儲備基金,不僅如此,蘇聯還快速增加了向外的借債規模。
  1981-1984年間,蘇聯的石油開採量增加到了峰值。但1985年之後,石油開採因為成本上升而開始下降。但為了保護經互會成員過的政治穩 定,蘇聯不得不減少了向OECD國家的出口。也就在這個時候,兩伊之間停戰,為了增加戰爭期間損失掉的石油份額,伊朗和伊拉克卻又打起了石油的價格戰。石 油價格不斷下跌。1982年31美元76每分,到了1985年下降到了27美元。1985年,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主要產油國的競爭白熱化,沙特把其 石油產量增加了 3倍以上。於是,1986年石油價格猛跌到幾十年來的歷史最低水準,10美元一桶。蓋達爾毫不吝嗇地把這個油價狂跌看作是對蘇聯經濟致命的一擊。
  關於解釋蘇聯經濟危機和蘇聯國家解體的理論版本不止一個。在這本書裏,蓋達爾分析並反駁了幾個解釋蘇聯垮臺的流行的理論。在俄羅斯,一直有著把 蘇聯解體與國際政治陰謀論聯繫在一起的說法,也不乏把蘇聯崩潰與雷根上臺後開展的軍備競賽聯繫起來的人。蓋達爾堅持認為這些人說的並不是真正的原因,難以解釋1985-1991年經濟崩潰的機制。蓋達爾給出的諸多反對以上說法的證據中甚至包括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在80年代評估蘇聯經濟狀況時的基本結論,這些 結論中沒有一個懷疑蘇聯會很快崩潰。這些研究之所以對蘇聯經濟惡化的狀況估計不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仍然假設蘇聯經濟是一個封閉體,而忽略了蘇聯早 已在石油和糧食兩個方面融入了世界貿易體系並開始依賴於國際市場的價格行情。基於對蘇聯與世界貿易體的高度融合的判斷和分析,蓋達爾說“導致蘇維埃社會主 義共和國聯盟解體的蘇聯經濟危機,以及它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爆發—所有這一切都與石油市場的發展密切相關。”(第59頁)。一個經濟帝國的消亡居然與石 油價格高度相關,貌似有言過其實之嫌,實乃觸及到了前蘇聯經濟垮臺的一個核心。
  蓋達爾是著名的經濟學家,1992年曾擔任俄羅斯聯邦政府代總理,1993-1994年任聯邦政府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現在擔任俄羅斯轉型經濟 研究所所長。他的這個解釋包含著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用蓋達爾的話說,這個邏輯在蘇聯領導人(甚至包括新一代領導人戈巴契夫在內)那裏是根本不明白的。 蘇聯經濟的傳統管理方式總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為目標的,領導人對於國際市場的行情、國內的財政預算、外匯儲備、外債、收支平衡和貨幣等相互之間的關係一竅不 通,無法評估蘇聯經濟在80年代中後期遭遇的可怕的風險和威脅有多大。
  蓋達爾在書中堅持認為,由於沒有能力弄明白蘇聯經濟問題的實質,戈巴契夫上臺後反而不斷採取了一錯再錯的政策。例如,在石油價格急速下跌導致 政府入不敷出之後,蘇聯政府反而採取了反酗酒運動(酒是蘇聯的重要財政收入的來源),進一步減少了預算收入;同時還增加基本建設的投資規模以及削減來自經 互會的消費品的進口。這些政策導致政府的財政赤字急劇增加。1985年,蘇聯國家的預算赤字為180億盧布,1988年則達到了901億盧布。1989年 初的國家債務為3124億盧布,到年底則高達4000億盧布,占蘇聯GDP的44%。在這種局面下,蘇聯只能動用國家銀行的資金和沒有商品對應的老百姓的 存款。於是,一場嚴重的貨幣危機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由於蘇聯經濟這個巨大的官僚系統在80年代之後已經變得越來越依賴石油收入和國際市場的行情,以貿易條件(即出口與進口的比價)持續惡化為特徵 的“外部衝擊”便會對蘇聯經濟的幾個重要的參數產生侵蝕性的影響,收支於是失去平衡並且缺口越來越大。在一般的市場經濟國家,面對外部的這種衝擊,通常會 出現以嚴重的通貨膨脹和本幣貶值為特徵的矯正過程。而對於蘇聯,由於出口以石油和資源為主,外匯儲備嚴重短缺,出口石油的收入甚至只能用來償還西方的債 務,於是很快導致嚴重的食物和消費品的短缺。甚至在消費品短缺的情況下,蘇聯的官僚體制仍然難以壓縮基本建設的投資規模,這進一步導致政府的財政危機,最 終引發貨幣危機。最後連西方發達國家對蘇聯的貸款也因為蘇聯的財政危機和不可靠的信用而威脅終止。在這種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都非常尖銳的情況下,迫使戈爾 巴喬夫不得不選擇唯一可行的出路,那就是大規模吸納西方國家的貸款來維持國內即將崩盤的經濟,而這意味著蘇聯必須答應西方國家提出的貸款條件。
  這就是蓋達爾對蘇聯解體的全部經濟學的解釋。基於這樣的解釋,蓋達爾對戈巴契夫的歷史選擇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說,只有瞭解蘇聯1988年之際遭遇的經濟問題的尖銳程度,才能夠真正明白戈巴契夫在1988年12月在聯合國發言中為什麼會提出關於裁減軍備的倡議並簽署中程導彈協議。至於這些做法“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戈巴契夫自身的信念,最好由他本人做出評判。不過,如果當時為首的蘇聯領導人是一位西方的夙敵,同時又不打算為實施一項應對危機 的重大計畫而進行政治自殺,那麼在現有的條件下他葉不得不執行一條類似於戈巴契夫所選擇的對待西方的路線。這條路線並非出自個人的偏好,而是由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所決定的”。(第217頁)
  這也就是蘇聯經濟作為一個巨大的體系而內涵著的邏輯悖論。它擁有太多的自然資源,這是上帝的恩賜,讓它可以擁有支撐起一個帝國的能量,但這個稟賦卻同時賜給了它最糟糕的管理體制和應對危機的最低的智商水準,讓它可以不思進取,在官僚體制和不間斷的錯誤政策中消耗著自己的能量。相比之下,中國則是一個犯不起錯誤的國家,也因為這個約束條件,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持續的變革和創新來不斷尋找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能量,因而,經濟的轉型和增長總是可以在每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做出事後倍證明是正確的選擇。

......................................................................................
 俄羅斯前代總理蓋達爾新著《帝國的消亡》
2008-07-21 09:27:14   
   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308563/
  葉戈爾•蓋達爾在1992年曾當過俄羅斯代總理,當時他才36歲,可謂春風得意。但是,由於他實行激進的經濟改革——“休克療法”,俄羅斯的 經濟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因此,他那“休克療法之父”的美譽也變成了駡名。不久前,蓋達爾出版了新書《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的教訓》,大談蘇聯時期的各 種困難,頗有為自己改革失敗進行辯護之意。俄羅斯《獨立報》在7月3日摘錄了該書部分內容,介紹了當時蘇聯解體過程的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內幕。
  
  出兵立陶宛成敗筆
  
  1990年初,位於波羅的海地區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3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分別舉行最高蘇維埃(議會)選舉,結果主張獨立的那一方都大獲全勝。
  
  1990年,在對獨立問題舉行的全民公決中,支持獨立的人在立陶宛占90%,在拉脫維亞占77%,在愛沙尼亞占90%。1990年春天,上述3國發表獨立宣言,接著是莫爾達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到1990年底,蘇聯大部分地區已拒絕服從蘇聯憲法。
  
  在波羅的海地區,1987年至1988年,帶頭搞民族復興和獨立的是拉脫維亞,1988年至1989年帶頭的是愛沙尼亞,從1990年起就是 立陶宛了。當時戈巴契夫曾經試圖說服立陶宛人必須維護蘇聯,但是沒有成功。這樣只剩下一條路:嚴厲而果斷地使用武力維護蘇聯的完整。
  
  1990年春,蘇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了這個問題,卻沒能通過最終決議。
  
  1990年底至1991年初,海灣戰爭一觸即發,西方國家無暇顧及蘇聯。此時蘇聯的一些政治家認為,可以利用武力來解決波羅的海問題了。一家 蘇聯報紙是這樣描述1991年1月發生在立陶宛的事件的:“1月7日向立陶宛空投陸戰部隊,1月8日部隊開始保衛新聞大廈和其他一些設施……”
  
  在蘇聯向立陶宛出兵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地方議會以及莫斯科市蘇維埃和列寧格勒(現改名為聖彼德堡)市蘇維埃紛紛譴責蘇聯軍隊在立陶宛的舉動。另外,一些礦工舉行罷工抗議出兵,並要求戈巴契夫總統辭職。
  
  西方國家對蘇聯領導人也表示了強烈抗議。戈巴契夫當時曾經對局勢作了這樣的描述:“到處充滿火藥味。”
  
  缺錢使蘇受制於人
  
  1991年,蘇聯已經面臨重重危機。金融危機、國家財政收入減少、預算赤字增加,這些都迫使印鈔機加速運轉。當時蘇聯的鈔票發行量創造了幾十年來的最高紀錄。
  
  同時,政治危機也愈演愈烈,國家政權搖搖欲墜。一些國家過去曾表示願意就蘇聯債務問題簽訂協議,然而到了1991年,這些國家都對此變得謹慎起來。
  
  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甚至想用政治作交易換取一些資金,例如答應與韓國建交,以換取其5億美元的貸款。
  
  甚至還發生這樣的事:政府竟然在未經儲戶同意的情況下提取單位和公民存在對外經濟銀行的外匯存款,其中甚至包括戈巴契夫本人在國外出版書籍而獲得的外匯(當然,他本人也許不知道此事)。但是,外匯仍不夠用。
  
  蘇聯的涉外銀行無法按時支付進口商品的貨款,不少輪船因拖欠貨款和停泊費用而被扣押在外國港口。當時政府各部門之間往來信函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在國外的蘇聯專家怎麼辦?因為沒錢給他們發工資,也沒錢讓他們回國。
  
  蘇聯領導人把改善經濟的希望寄託在199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戈巴契夫總統表示,希望這次首腦會議能夠邀請他出席。普 裏馬科夫(戈巴契夫的外交智囊人物)為此前往倫敦,在當地電視臺談到了蘇聯崩潰可能出現的危險,如果西方不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就會產生混亂。西方的首腦們 無法拒絕戈巴契夫,邀請他參加了會議,但是沒答應提供資金援助。
  
  1990年底至1991年初的幾個月中,蘇聯領導人處於兩難之中:不使用武力就無法保護整個國家,而只要動用軍隊就無法獲得西方的經濟援助。
  
  戈巴契夫低了頭
  
  西方與蘇聯的關係越來越冷淡,蘇聯的外匯、財政問題尚未解決,又急需西方的貸款,於是只好讓步。這時,那些主張動武的人開始互相指責,以推脫責任。
  
  1991年1月,戈巴契夫的助手切爾尼亞耶夫上書戈氏:“這一次您必須作出選擇:一是您坦率地說,不能容忍一寸土地脫離蘇聯,要採取包括動 用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防止發生這種情況;二是您承認,這是個中央無法控制的悲劇性事件,您需要譴責那些使用武力和造成人員傷亡的人,並追究他們的責任。 ”
  
  1991年,發生了煤礦工人大罷工事件。罷工工人要求總統辭職。罷工導致煤炭減產1500萬噸。
  
  在強大的壓力下,戈巴契夫決定與1991年1月對立陶宛動武事件劃清界限,這實際上是發出了明確信號: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城為既成事實。這是戈巴契夫的無奈之舉,因為嚴重的財政危機限制了蘇聯政權的自由行動。
  
  1991年春天,戈巴契夫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已經無法用武力保住整個蘇聯了。
  
  1991年3月至7月發生政治突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達成共識,準備改變蘇聯的國家體制。在隨後舉行的新奧加廖沃(蘇聯總統在莫斯科郊區 的官邸之一)談判中,戈巴契夫對各加盟共和國領導人作出重要讓步,同意把蘇聯的國名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這意 味著蘇聯作為統一國家的歷史已經結束。
.....................................................................................
專制不可能達成穩定─讀蓋達爾《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的教訓》
(中國)
余 杰
http://www.chengmingmag.com/cm378/378spfeature/spfeature12.html

  專制政權的崩潰是必然的

  近年來,在許多社交場合,我經常被問及一個同樣的問題:中共政權還有多長的壽命?詢問這個問題的,有我的普通讀者,有異議知識分子同道,有體制內的官員,有憂心忡忡的商人,有西方記者和外交官。我通常不會給出一個具體的時間概念,因為我更相信俄羅斯經濟學家、曾經擔任過俄羅斯聯邦代總理並以休克療法著稱的蓋達爾的看法:「預測專制制度危機開始的時間頗為困難。有時它很長時間都不到來,但一旦開始便進展急速,比任何人所能預料的都要快。」蓋達爾在其新著《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的教訓》中,通過對蘇聯解體的整個過程的回顧與分析,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專制不可能達成穩定,專制政權的崩潰是必然的,只是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方式發生。

  這個結論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顯然是富於啟示意義的。中共計劃在建政六十周年之際展開耗資巨大的大閱兵儀式。在十年之前,李慎之以《風雨蒼黃五十年》一文規勸五十周年的大閱兵,然而這一苦口的良藥,從江澤民到胡錦濤都不肯服用。那麼,這一次的大閱兵,會不會是最後一次呢?中共的壽命會比蘇共更長嗎?

  蓋達爾在葉利欽執政初期推動休克療法,並因此遭致廣泛的非議和批評。在這本書中,他並未以很大的篇幅來為當年的政策辯護,但還是在不經意之間對俄羅斯和中國不同的改革路徑作了比較。作為持自由主義立場的經濟學家,蓋達爾並不認為俄羅斯人民在九十年代所經歷的困境是休克療法導致的。在他看來,早在八十年代中期,蘇聯的政治經濟形勢就已經惡化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國家背負難以控制的外債、外匯儲備枯竭、消費市場處於災難性的狀況、政治穩定遭到破壞、族際衝突連續不斷。蘇聯領導人並不準備採取挽救財政危局的決定,還在那裡討論改革的計劃。」蘇聯解體之後,葉利欽讓蓋達爾啟動休克療法,這是一次「刮骨療傷」:要切除惡性腫瘤,就必然出現大量的失血;而失血之後,身體會變得極度虛弱。但這不能成為譴責醫生的理由。在經歷了一段康復期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在二十一世紀初逐步走上了正軌。以大歷史的眼光來看,蓋達爾時期的蕭條,並不表明蓋達爾多麼無能;普京時代的繁榮,也不表明普京多麼了不起。正是蓋達爾主持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從七十多年計劃經濟的僵化體系中解脫出來而萌發出了自由的活力;正是蓋達爾主持的休克療法,奠定了普京時代俄羅斯經濟大幅增長的堅實基礎。所以,對於蓋達爾及休克療法,應當作出公正的評價。

  鄧小平改革只是延緩專制崩潰

  蓋達爾認為,一般的專制國家,可以將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分開來逐一進行,同時進行反倒無法完成過於複雜的任務;而後社會主義國家與其他專制制度不同,社會主義制度政治體制的結構與日常經濟生活的組織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其經濟管理體制離開了極權主義的政治權力便無法運作。對於蘇聯這樣的「後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必須同步。蓋達爾對蘇聯末期戈爾巴喬夫遲遲未啟動經濟改革頗有非議,他也不認同某些人士對中國改革模式的讚美。「只改經濟不改政治」的中國模式,被某些西方左翼學者當作俄羅斯模式的對立面,他們認為中國的改革是成功的,俄羅斯的改革是失敗的;鄧小平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偉大改革家,蓋達爾則是將俄羅斯拖入深淵的罪魁禍首。

  蓋達爾指出,經濟自由不可能獨立於政治權利之外。他對「鄧式改革」評價並不高,這種模式只是延緩了專制的崩潰,而沒有從根子上解決問題。中國畸形的市場經濟體系,於國內而言,最大的受益者是官商勾結的特權階層,國民經濟的命脈仍然在他們的掌控之下;於國際社會而言,用學者秦暉的說法,是以一種「低人權模式」挑戰和腐蝕國際經濟體系的健康運作。那些中國模式的「歌德派」,與中共當局的想法一樣,認為中國人的人權就是「生存權」,就是「豬權」,中國人理應幸福地生活在「動物莊園」之中。他們對中國模式的讚美,表面上是熱愛中國,是中國的友好人士,但他們在骨子裡卻是蔑視中國人的種族主義者。基本人權與自由得不到保障的中國老百姓,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感受究竟如何,包括那些因「躲貓貓」而慘死的中國人的命運,卻不是這些西方左派知識分子所關心的。

  專制不能達成穩定,這既是蓋達爾對昔日蘇聯崩潰的內在原因的深刻洞察,也是對今日沉醉在「大國崛起」的良好感覺中的中國的旁敲側擊。中共當局將「穩定」喊得震天響,正說明「不穩定」是觸手可及的現實。蓋達爾在本書中分析了若干垮台的專制政權,如伊朗的巴列維政權、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古巴的巴蒂斯塔政權、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台灣、南韓以及南斯拉夫等等,專制的形式與特徵各不相同,但用以維持穩定的無非就是兩大法寶,一是暴力,一是謊言。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槍桿子」和「筆桿子」。專制失效便是始於暴力和謊言的失效。

  暴力如何失效

  那麼,暴力是如何失效的呢?蓋達爾指出,依靠暴力奪取和維持政權的制度,就長遠前景而言,通常都是不穩固的,因為「專制制度的領袖人物缺乏掌握國家的合法性和能夠被社會理解並接受的解釋」。如果專制統治者一直掌控著強力機構,他便能採取專制制度慣用的手段壓制社會的不滿情緒,表明他為了保住權力,可以想讓人們流多少血就流多少血。然而在發生危機的情況下,認為現政權不合法和不穩固的看法往往也擴散到列兵、軍士和下級軍官之中。在專制統治者特別需要忠誠的強力機構之際,它們卻按兵不動。蘇聯的「八?一九」政變就是如此,並不是政變的首領缺乏果斷的勇氣,他們當中確實有人下達了開槍的命令,卻未能被執行,因為「在一個業已城市化的發達社會裡很難覓得願意下令用坦克碾壓民眾的指揮官以及同樣願意執行這種命令的士兵」。

  遺憾的是,同樣的情形沒有在一九八九年的中國發生。當時,中國士兵受教育的程度比蘇聯士兵低,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也低,經過長期在軍營中的封閉式的洗腦,他們失去了判斷基本是非的能力。於是,他們不僅向群眾開槍,而且開著坦克碾壓了過去。可見,同樣的專制制度,中國來得比它的老大哥更為酷烈與卑鄙。但是,如果今天再次發生類似的大規模的群眾抗議事件,中共當局能否像二十年前那樣,順利地調動軍隊並確保軍隊執行上級的命令向民眾開槍呢?即便是胡錦濤本人,也沒有當年鄧小平的十足的信心。政府官員經常在媒體上宣稱,地方政府在對待群體性事件的時候要慎用「警力」(當然更包括沒有說出來的「軍力」)。因為每用一次暴力,政府的信用便降低了一個額度,這不是一樁抗議獲利的買賣。

  信息全球化動搖專制穩定

  蘇聯制度的另一個立足點便是謊言。蓋達爾在蘇聯崩潰前夕便已發現,運作了七十多年的謊言生產機制已經失效,就連宣傳部門也喪失了繼續欺騙民眾的信心。人們更願意相信自由歐洲電台披露的消息,而認為「真理報上無真理,消息報上無消息」。在謊言失效的意義上,今天的中國擁有比昔日的蘇聯更好的技術條件,那就是互聯網的幫助。正如蓋達爾所強調的那樣,信息全球化是動搖專制制度穩定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紀初,世界上絕大部分居民都很難想像他們的村莊之外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別的社會機構是如何組成的。二十一世紀使世界連成了整體。中共耗資數百億的金盾工程,無法成為真正的「網絡長城」。網絡民意日漸凸顯出實際的壓力,迫使胡錦濤、溫家寶多次上網作秀,以安撫網民。但這種作秀究竟能夠贏得多少民心,是大可值得懷疑的。

  蘇聯的解體在社會各階層都準備不充分的時候來臨了,它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在中國專制制度崩潰的前夜,我們不能守株待兔,而要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工作,為未來的民主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九年三月十九日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范蘭欽現象3)當年被鄭南榕掌摑的朱高正現在說要包容統派郭冠英

 延伸閱讀:
范蘭欽現象1
范蘭欽現象3


意外看到這篇現在窩居在中國
偶爾會出面為中國的專制殘暴統治大樹正當性的前民進黨立委朱高正
寫出這樣冠冕堂皇的文章

想起當年朱在民進黨全代會中
被主張台獨的鄭南榕大力掌摑事件
(隨後朱以學過的柔道過肩摔還擊鄭)
還真覺得夠嘲諷耶

朱現在讚揚郭的當年勇
用的是兩個理由:
1.哲學家康德良心自由說──這部份證明已經不符他之公務員適格要求,尤其很明顯看出他不苻現代公務員行政中立之要求。他之政治情緒,其實是幼稚野蠻的泛藍紅衫軍政治仇恨情結,連藍綠政治客都覺得是不可解的可笑。
2.他之勇於洩漏機密給江南案受害家屬。

郭現在是
欣然接受當年刺殺江南的同一批黑道系統(竹聯幫白狼)所保護
──這一批黑道系統服膺的同樣是當年刺殺江南的同一套仇視族群仇視台獨的意識形態。

可見得郭根本不是什麼勇於對抗蔣家
他只是選擇性的做出他可以做到的便宜行事罷了

目前
看到的不論藍綠統獨的評論
共同點是認定
郭的言行不適格當公務員
至於他卸下公務員身分後的言論自由
其實也是有爭議的

雖多數是認定
你可以攻擊獨派或台灣人
但別人也同樣的可以激烈程度反擊你
認為這才是言論自由之真諦

問題是
如果言論自由到達所謂之
真實威脅(true threat)的地步
那就不在保障範圍

美國大法官對於言論自由保障之判決
可以說
就是從孟德斯鳩法意一書的自由之定義出發
自由以不危害到他人為界線
因為
如可可以危害到他人
那人人就沒有自由跟安全了
因為他人也都可以危害到你了


Jhon Stuart Mill 的論自由一書
他坦承是從孟氏的自由概念出發
無疑的
美國大法官們在歷次關於言論自由是否受到威脅與是否應壓制的辯論與判決中
無疑也是從孟氏的自由概念出發作出概推
只是因為時代之推演
例如新時代的種族歧視/種族仇恨言論之管制的新議題
就使用較為複雜之推演
因為要同時考慮到言論自由之保障
以及壓制特定言論自由之必要



............................................................................
[孟德斯鳩法意一書的自由之定義
原文是:In governments, that is, in societies directed by laws, liberty can consist only in the power of doing what we ought to will, and in not being constrained to do what we ought not to will.
Liberty is a right of doing whatever the laws permit, and if a citizen could do what they forbid he would be no longer possessed of liberty, because all his fellow-citizens would have the same power.
Democratic and aristocratic states are not in their own nature free. Political liberty is to be found only in moderate governments; and even in these it is not always found. It is there only when there is no abuse of power. But constant experience shows us that every man invested with power is apt to abuse it, and to carry his authority as far as it will go. Is it not strange, though true, to say that virtue itself has need of limits?

To prevent this abuse, it is necessary from the very nature of things that power should be a check to power. A government may be so constituted, as no man shall be compelled to do things to which the law does not oblige him, nor forced to abstain from things which the law permits.]
..........................................................................
期待社會更多元更包容(朱高正)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1&Art_ID=31512380&IssueID=20090401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陳田錨:世界上最忙最兇最無權的台灣民代

「台灣的民意代表,是全世界最忙、最兇、最沒有權的民意代表。而台灣政府之不疼惜國民,也是世界第一。」
高雄市議會前議長陳田錨回顧30多年的民代生涯,
有深沉的感慨。

這段話是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
高雄議壇半世紀(李文雄著)
第222頁所說的。

證實了吾人所思考
台灣地方中央之民代
權限被限縮的很厲害
因此無法有效監督政府(行政權)

這本書其實多半是歌功頌德
看序言便知
有許水德、黃光男、吳敦義、盧治楚
唯一例外的是吳敦義的序
完全切中陳田錨對立任高雄市長之犀利觀察與評論:
精明幹練,但常常瞻前顧後擅於自保。
吳的序故意提陳家的水泥廠嚴重汙染高雄
經過吳市長的趁著參訪日本空檔
向陳田錨提到
江向中央建議採礦權到期後就停止採礦合約
陳立刻同意
吳歌頌陳議長以市民利益為重的胸襟。

(范蘭欽現象2)郭冠英事件可以成為台灣進步的契機──美國大法官眼中的言論自由

目前看到台灣平面媒體關於該事件之報導評論
可以具體呈現出各報當前市場上之領導與落後地位
如兩小報旺旺中時跟聯合
就是落後
蘋果跟自由就顯得較為先進

而且
居然還有為郭言行遮掩之報導與評論
甚至對言論自由概念也相當錯謬
如這篇
特稿-公眾人物 別想當「范蘭欽」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20304+112009032400123,00.html
「言論自由的真諦在於「言論之危害,必須用更多言論自由來矯治」,但即便黑白種族衝突嚴重的美國,言論自由是否容許包括種族歧視言論,仍是其憲法學上的難解議題。」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美國大法官對於言論自由首先定義的原則是
著名的
不得有「立即而明顯之危害」
例如,有言論自由
但不代表有在戲院隨意呼喊失火了的自由

另外
我發現
美國大法官們
他們隨著時代推演
會在自由─無政府─暴政專制(壓制言論自由)
的政治惡性循環之間
做出明智取捨的平衡裁判
並劃下言論自由界線

例如
碰到激烈的言詞
該如何確保自由以及防範暴亂呢
有些精采的判例都會如此如此莊嚴而神聖地宣告:簡單摘要如下

關於fighting words(挑釁字眼)──不應壓制言論自由(但招致傷害或意圖煽動、破壞和平,此憲法不保障。)

「應保障發言論者不受敵對性聽眾之攻擊干擾。阻止敵對性聽眾之反應,
或制止發表言論者繼續發表造成敵對性聽眾反應之言論。」

「言論自由之功能,在吾美國政府之體制下,乃係引發辯論。故而會產生人民不安,甚而憤怒。
除非有嚴重之邪惡:明顯而立即之危險(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否則不應壓制言論自由。」

關於媒體對公眾人物之誹謗責任──媒體呼吸空間
「錯誤陳述乃自由辯論所不可免,此乃媒體之呼吸空間。媒體須有實質惡意(actual malice),始得負擔誹謗責任。」

校園內之言論自由──拒向國旗敬禮無罪
1943年美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西維吉尼亞州規定,學生須向國旗敬禮之法令,違反憲法保障學生言論表達自由(拒向國旗敬禮)。

「對意見表達之檢查或壓制,能為吾國憲法所容忍者,僅於其表達具有明顯而立即之危險(clear and present danger),而賦予政府權限以防止與處罰之行為。」
(Censorship or suppression of expression of opinion is tolerated our comstitution only when the expression presents 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of action of a kind the state is empowered to present and punish. )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更強大的國會更強大的民主之國會權力指標

The Fish-Krienig Legislative Power Survey
32項權力指標中
有25項回答正面
如保加利亞PPI指數為0.78
32項中有25項為正面
她就呈現強大的國會
結果民主也較強大
自由成果較佳

俄羅斯則只有0.44
32項中只有14項為正面
國會權力被削弱
制衡總統權力薄弱
因此自由保障少
自由成果差


自己做做看
台灣在32項國會權力指標中
獲得多少分?
是否確保了自由
以及成功進行了水平的權力究責制

當然
稍有政治學常識的人
就知道它是以內閣制[國會制]為範本
甚至美國國會都不見得有這些權力

有些項目似乎是針對威權體制箝制國會權力之各種合法非法措施
所進行之制度設計考驗
如˙27--32條──藉由改選削弱在野黨權力或是藉由削弱國會議員權力配備,以降低國會監督政府之之水平究責度之機率

仔細審核這32項國會權力指標
你會發現台灣之國會議員權力實在太小了
如20--24條 宣戰媾和權是有名無實
特赦恩赦犯人權全無
法官任命權僅有一半之大法官人事同意權
普通法官是由考試通過任命的(等於是行政權掌控)

只有25項央行主席任命權具備了
26項國有媒體發言權
台灣則是掌握太過大
現在人民是要求(含國有)媒體具備自主權
所以公視預算被國民黨凍結引發社會反彈與抗議
視為威權體制復活之為被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口號或政策宣示

17-19項台灣顯然已經擁有這些國會議員特權
連(日本沒有的)地方議員都有(開議期間)刑事豁免權
12--16項之立法權限部分
台灣則是否定的

行政院可否決立法院之法律[提出覆議案]

法律可經大法官釋憲通過違憲宣告無效

立法門檻限制如教育預算一定百分比必須編列視憲法明定的

立法院預算核撥權並非絕對,反倒是由行政院各部會決定。如2009年7月之高雄舉辦之世運會預算
,已經立法院通過,體委會卻又突然以預算浮濫編列為由加以凍結。滿荒謬的。

立法院預算自主則不盡然是自己編列,例如以前立委們想重新編列預算
建立新國會大廈,包含游泳池等等豪華設施,很快地公開後受輿論抨擊而取消。

第11項之行政機關無發佈敕令權
台灣則顯然是否定的
台灣行政機關經常可以發布一些明顯侵害人民權益之政策無需立法機關通過審查
如最近之侵害人民隱私權之環保署宣佈要度用10億預算在全國各加油站裝設機車車牌號碼辨識監視器,遭輿論反彈後仍執意決定先在台北市試行──可憐的台北市民

第9--10項之立法行政全互動設計
也是不利國會的否定
立法院雖有不信任投票權
但是卻受到總統立即解算國會權之威脅牽制

第8項之虛位元首制也是否定的
台灣則是大總統制──總統權限幾乎不受任何牽制[如陳李時代,不管國會是否具備執政黨多數]

第1--7項國會權力
第2項是全無──部長自動成為國會議員[那是內閣制,似乎也不是所有內閣制都是這樣規定,如英國日本剛好相反,都是必須先是國會議員才能擔任內閣首長]
其他項目都是被切割得分離破碎的國會權力

如第1項之國會彈劾總理或總統權力(詳見後述)

第3項召開首長聽證作證會,常有拒不到場情形發生[陳李馬擔任總統時期都發生過]

第4項之國會調查權根本沒有像美國國會如此般實質與強大[什麼國會有調閱資料權根本是開玩笑的恩賜,詳見真調會違憲的大法官釋憲案]

第5項之有效監督國家威迫機關
包括:軍方,執法機關,情報機關,秘密警察
那更是遙不可及
(外交國防情治)機密預算之審核僅能現場審閱
至於軍方警察等等實質威迫強制力機關之監控管制
在台灣更是不容易
多半僅是新聞爆料或內部爆料後才監督與懲處

第6項之總理任命權更是在國民兩黨修憲後
被李登輝以凍省(或廢省但其實後來仍編列人事與預算)
,來交換行政院閣揆之立院通過權之取消
立院已經喪失閣揆同意權
(還不是閣揆任命權)

第7項之行政首長任命權也是如6項大部分取消
除了新增檢察總長人事同意權[不是國會直接任命權]
...................................................................................
1.立法權本身,無需其他機關之干涉
可彈劾總統或取代國務總理→

2005年修憲時,因為國民大會的廢止,故將原由其行使的「議決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之權,改由立法院提出,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再經憲法法庭判決決定。

雖有3/4國會具備罷免總統權力
但仍需全民複核
等於有3道關卡:立院提案,同意,全民複核
同時這也代表
有1/3國會可以否決罷免案

然後台灣又有國會倒閣權
[但是相對要負擔總統解散國會重選之風險,所以從未施行過]
所以台灣憲法是複雜的權力制衡設計
是國民兩黨歷史鬥爭下的複雜設計

2.國務首長[部長]可以自動成為國會議員

3.國會具有召集行政官員聽証與作證之權力

4.國會能對行政首長與行政官員進行獨立調查

5.國會具有對國家威迫機構之有效監督權(包括:軍方,執法機關,情報機關,秘密警察)

6.國會任命國務總理

7.國會具有行政首長人事同意權;或甚至國會可以直接任命國務首長

8.虛位元首制:
國家完全缺乏一位總統;或者,有總統但是由國會選舉之

9.不信任投票:
國會可以在本身任期無中斷的風險條件下對政府進行不信任投票
(即,並無國會被解散之風險)

10.不受行政權解散:
國會免於被行政機關解散之權力

11.行政權無立法發布權:
任何行政機關在發布立法前須經國會批准或同意使得生效;
即,行政權無敕令權

12.行政機關無否決權:
法律被國會通過是不被否決的或實質上足以抵抗否決的;
即,行政機關欠缺否決權;
或者,有否決權但是該否決可以被國會之單一多數所推翻。

13.國會之立法不受司法審查:
國會之法律至高無上並不受司法審查

14.國會立法無門檻限制:
國會具有對任何政策管轄權上提案立法之權力,
行政機關欠缺立法門檻監督權威

15.預算核撥權:
國會的經費核撥權是受委任統治的;
行政機關欠缺國會通過的核撥經費之充公經費權

16.立法機關預算自主:
國會控制資源以提供內部自我運作之經費,
並提供國會議員所需資源

17.國會議員免受逮捕權或刑事豁免權。

18.民選國會議員及行政機關無任命議員權:
所有國會議員皆為民選;行政機關無權任命任何國會議員。

19.國會可變更憲法:
國會本身,無須任何其他機關之干涉,可以更改憲法。

20.國會具宣戰權:
宣戰須經國會之同意

21.媾約權:
與外國締結條約需經國會同意

22.恩赦權:(amnesty)
國會具有發布對犯人恩赦之權力

23.特赦權:
國會具有特赦權

24.法官任免權:
國會具有審核與拒絕任命法官之權力;
或國會本身任命法官

25.央行主席任命權:
中央銀行主席由國會任命

26.對國有媒體具實質發言權:
國會對於國有媒體具備實質發言權

27.定期改選:
國會定期改選

28.有個人秘書:
每位國會議員有一位個人秘書

29.至少一位政策專案助理:
每位國會議員至少有一位非秘書幕僚具備政策專業

30.無資格限制再參選:
國會議員有資格再參選而無任何限制

31.國會席位具備吸引力:
國會席位是個具備吸引力的職位,
足以吸引議員門尋求再參選

32.改選不影響國會專業運作:
在職國會議員之重選是平常之事
以致任何時點改選
國會仍擁有顯著數目之高度經驗議員

200812創部落格以來的四個思考

1.20年後重回威權體制:主要是西班牙的例子
西班牙在歷經威權體制轉型
獨裁者佛朗哥死後
繼任者卡羅斯國王採取君主立憲政體
可是研究卻發現
西班牙民眾──西班牙的政治文化
體制轉型20年後
卻仍趨向於支持威權體制

2.威權體制轉型它種體制的機率為何呢?
源於1973年開始的自由之家對全球所有國家進行自由評等給分
依據這項資料
1990前後開始
不少研究新興國民主化的學者
連結全球各國政經文化等體制與
該國之自由/不自由結果

台灣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專攻此一民主化領域

3.房貸泡沫與金融泡沫
2007年9月14日英國爆發北岩銀行倒閉
政府必須出手相救之金融泡沫
開啟了歐美諸國之銀行國有化救援方案

4.因應
作法是整理自己之資產負債表
開源節流
開源較難
節流有意外收穫
就是從政府手中拿回自己的稅金
想不到竟然真的成功了

最近看到富爸爸系列作者的新作
富爸爸財務IQ -愈精明愈有錢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2690000367&LID=518
在書店隨意翻一下發現
發現這位日裔美籍作者
最新思考方向
也是朝向節稅
就是少被政府抽稅的策略
應是當前通貨緊縮經濟蕭條時代
首先採取的生存之道

熱門文章

總網頁瀏覽量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