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就職中共總書記談話):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Worldwatch: 9月 2009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阿扁判決文是用「有罪推定」跟「財產來源不明罪」推定的

綜觀阿扁貪污罪名的判決
其實是用「有罪推定」跟「財產來源不明罪」推定的
當然
判決文完完全全呼應了2006年紅衫軍成立以來的所指控的一些扁家罪責
不過
「財產來源不明罪」在台灣並未立法
卻已經是
在藍綠名嘴之間共同流傳信奉的批判原則
甚至可說是台灣輿論民粹化的輿論審判依據

例如前陣子 馬英九總統公佈財產後
陳立宏跟王時齊兩位名嘴也是用此一原則
立刻去質疑馬英九全家難道連年不用吃喝
才可以累積全薪到如此高額存款

至於阿扁判決文也出現了
類似質疑
以扁家薪俸不可能有財力匯出多少多少錢到海外

如果把政治審判
不是狹隘地定義為某政黨或政黨黑手之主導司法
而是指
審判之推理邏輯
完全呼應某群政治勢力之訴求──在此當然是指紅杉軍
那扁案判決無疑正是政治審判

看看判決結果一出爐
紅杉軍總頭頭施明德
立刻出面發表類似大獲全勝的聲明
而施明德等紅衫軍頭目們
目前多半身居馬政府郝市府要職
前不久才因被起訴之紅杉軍違反集遊法獲判無罪

可以毫無疑義地說
紅杉軍在這場反扁假反貪之延長賽中
[當時並未成功將扁拉下台]
算是
大獲全勝
全身而退了

但是
結局可能還未定呢

阿扁看到判決文後
立刻眼睛為之ㄧ亮
全身充滿活力
彷彿又喚醒20年前人權辯護律師之基因
假定二三審使用一般正常的法律推定推規則
當然
一定會如扁案前辯護律師鄭文龍
跟阿扁律師所樂觀期待的
無罪機率很高
加上馬政府大失民心
未來K黨勢力消退後輿論氛圍轉變之期待
這種官司逆轉勝期待並非完全不可能

雖然我認為還是滿困難的
但是
阿扁豈不是常常做出讓人跌破眼鏡的成績嗎?
譬如
台北市長勝選
總統選舉裡任獲勝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美國這一波衰退已經結束──Becker

這是美國經濟學家Becker最新部落格文章
他說
去[2008]年10月7日
他為華爾街月刊寫了一篇文章叫做
「我們不是邁向大蕭條」("We're Not Headed for a Depression")
這一次我們不是蕭條
更完全不像1930年代的大蕭條
當經濟逐漸下滑時
他還有點擔心自己的預測看來有點愚蠢
跟許多著名的預測一樣
但是他很幸運地
這個世界也是一樣幸運
預言顯得基本上正確

8月9日他在部落格上宣稱
當前世界的衰退已經結束
許多經濟學者跟官方組織
也獲得相同結論

此次衰退是巨大的跟全球性的
但是它不是大蕭條──
大蕭條是指產出上的下滑(output fall )達10%以上
美國跟世界這次的產出上的下滑卻低於5%

在大蕭條期間
美國失業率攀高到25%
而且一直維持高點在整個30年代
產出滑落則超過20%
而在這次或以前的衰退
產出滑落稍稍低於4%
而失業率仍維持低於10%──
最新失業率數字是9.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Productivity, Unemployment, and the End of the Recession-Becker


September 9, 2009

http://www.becker-posner-blog.com/archives/2009/09/productivity_un.html

On October 7, 2008 I wrote an op-ed piece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e're Not Headed for a Depression") in which I said there would not be a depression, certainly nothing at all resembl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As the economy continued to decline after that I began to worry that my predictions were going to look foolish, and become famous as one of the many absurdly bad forecasts.
Fortunately for me, and even more so for the world, the forecast turned out to be basically correct. I recently claimed in a post on this blog on August 9th that the current world recession is over, and many economists and offici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n have come to the same conclusion. The recession was big and world wide, but it was far from a depression-a rule of thumb is that a contraction is a depression only if the fall in output is at least 10%. The output fall in the US and the world has been less than 5%. Indeed, this recession is hardly more severe in the US- the epicenter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 than a couple of previous recessions, such as the one from 1973-75 brought on by the first oil shock, and the one in 1981-83 resulting from the Fed's successful efforts to squeeze inflation out of the system.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merican unemployment peaked at 25% and was high during the whole of the 1930s, while output declined by more than 20%. During this present (or past) recession, output has fallen by a little over 4%, and unemployment so far has remained under 10%-the latest figure gives an unemployment rate of 9.7%. Since a world of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he two events, the prevalent fear of a major depression was never realized.
Those who are more pessimistic about this recession point out that unemployment is still rising, and may reach a much higher level than its present rate. They also rightly indicate that total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is much higher than 9.7% because some persons have only found part time jobs, while others have been so discouraged by the weak labor market that they quit looking for work, and so are not counted as unemployed.
I will take up both aspects of this pessimism in turn. To understand what has been happening to unemployment, it is crucial to recognize that employment has declined, and unemployment has risen, much more relative to output during this recession than in past recessions because labor productivity-measured by output per worker or per hour of employment- has continued to grow during the recession. Productivity grew by 0.3%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9, and by a whopping 1.8% during the second quarter. Typically, measured productivity falls during serious recessions because of excess capacity of capital and the many employed workers who are underutilized. Basic arithmetic indicates that for any given fall in output, the greater the rise in measured labor productivity, the greater the fall in employment, and the greater the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is typically a lagging indicator in the sense that it usually begins to fall only months after output has started to increase again. Since I expect output to rise only a little in the US during the third quarter that will be over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unemployment should continue to rise for a while, almost certainly surpassing 10% at its peak. However, if, as I expect, the growth in productivity will continue into the future at a good pace because of the many innovations and inventions coming on line, that will lead to greater, not a lesser, growth in employment. For at some point, the economics of th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become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short-term arithmetic negative relation that occurs during recessions.
In the longer run, advances in productivity are partly produced by investments in R&D and other innovations that generate new products and new processes. Both new products and new production methods typically require investments in both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They also stimulate the use of more workers of various skills that utilize the greater capital stock. This is why over longer time periods, productivity advances and robust labor and capital markets in different economies are strongly positively, not negatively, related. For this reason, the continuing advances in productivity in the US and elsewhere will at first limit and then reverse the falls in employment and rises in unemployment.
It is true that the total underemployment rate during this recession would be well above the official unemployment rate of 9.7%. Some estimates put total underemployment at over 16%, which includes individuals who are reluctantly working only part-time, and also persons who have given up looking for work. However, apples have to be compared with apples, and in judging this recession relative to prior ones, the same calculations have to be made for these past recessions as well. Exactly the same type of growth in underemployment was operating in these prior recessions, and especially for the severe recession of the 1930s. Perhaps the fractions of reluctant part timers and persons who stopped looking for work are greater during the present recession than recessions than say in 1973-75, or 1981-83, but I have not seen any demonstration of this. My guess is that whatever differences exist, they are not enough to reverse the ordering of the severity of different post-war recessions.
My overall conclusion is that productivity advances will lead the world out of the recession, and after a while toward a decent rate of growth in world GDP. These advances will occur even if the financial sector is not fully recovered from its crisis. As productivity advances continue at robust levels, that will stimulate the demand for labor, and begin to reduce unemployment and produce sizable rates of growth in employment.

Posted by Gary Becker at 2:05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rackback Pings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www.becker-posner-blog.com/mt/mt-tb.cgi/1853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今週刊這兩期很稀奇地唱衰中國跟美國經濟

這一期[662期]封面故事是中國 泡沫危機
上一期[661期]封面故事是美國 經濟無力回溫 冷復甦

老實說看上一期時
很驚訝專門唱多的謝金河發行人主持的周刊會唱衰中國經濟
這一期則是據說是派員專門赴美現地採訪美國消費之薄弱

還記得兩年前吧
老謝全台到處演講
都在誇稱什麼冰島股市漲了幾趴
只有台北股市還是軟趴趴
[然後又開始怪阿扁所國]
結果冰島記得好像成為全球第一個泡沫化破產的國家


其實
從很多經濟數據都可以看出
例如中國CPI指數仍是負的
雖然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經連續幾個月超過50[上揚]
都顯示這些股市房市繁榮
[四兆的振興經濟資金有不少都流入股市與房市投機]
只是政策作多之泡沫
最大危險是2009年6月中國的貨幣供應量成長28%

尤其你聽到什麼
中國股市總市值首度超越日本股市
中國財經學者表示再過幾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跟當年日本1980年代泡沫經濟時期完全一模一樣心態口吻

種種都是泡沫經濟之徵兆

1990年日本房市總市值超過二千兆日圓
相當於美國房產市值四倍
1989年底日經指數逼近4萬點
當年漲幅27%
十年漲幅500%

結果呢
1990年9月
日經指數跌破2萬點
1992年末東京市中心房價比峰期跌60%

但是泡沫被戳破會在什麼時候?
沒有人知道
沒有人知道誰是最後一隻老鼠

當時前任的財訊雜誌發行人邱永漢
[現在跑去上海當寓公還出書唱旺中國唱衰日本,說東京跟上海沒得比!]
當時在東京跟台北房價節節上漲時
還說土地是無法進口的
漲幅沒有上限!

這就是泡沫將破的徵兆
無法置信的狂想
非理性的繁榮

回到原問題
泡沫何時破?
尤其中國泡沫何時破?
全球大家都在猜
也猜好幾年了

1987年10月14日英國金融時報
刊登了Soros索羅斯的一篇文章
預言日本股市即將崩盤
但是幾天後
全球股市大崩盤
最抗跌的卻是東京股市

日股崩盤還拖了約三年後才發生

為什麼?
我最近在複習關於經濟循環跟泡沫經濟史的書籍
覺得
泡沫要崩盤
可能有兩要件:
1.要發生一件突發的震驚股市的某件經濟崩潰破產事件
如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突然宣佈盧布貶值,拒絕清償外債
倒債事件[俄羅斯預算赤字龐大]立刻引發立即影響
2.要有某位官員突然宣布一項股民預期已久的恐懼緊縮措施
如台灣的郭婉容財政部長
造成台股無量下跌
日股則是1990年新任央行總裁三重野康的戳破泡沫措施:
不過他是採取逐步讓氣球消氣的作法
1990年上半年五度調高利率
於是就產生了1990年日本股市跟房市泡沫終於被戳破之結果

中國的泡沫危機
現在中國全國官民大約也在挫咧等!
誰是最後那隻逃命的老鼠?
誰是戳破泡沫氣球的官員呢?



 

吳敦義說: 台灣的亂像根源是台灣的民主走得太快了!

馬英九竟然選了這種反民主
威權體制時期只能仰呈鼻息的官僚
接續劉兆玄擔當閣揆

當然馬自己本身也是一路反民主反自由到底
始終如一
馬政權
可以說是一個反民主反自由集團份子所組成


這是吳敦義對來台參加世界華語作家協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
的中國文人所說的話
讓他們甚感驚訝

更令人震驚的是
吳敦義對於見到胡錦濤那種仰慕之情
實在令這些中國文人大為吃驚

其實
這些中國文人來台後
多半頗為艷羨台灣之民主自由生活的氛圍
尤其相對照對岸中國之仍是一黨獨裁專制
字裡行間
更是推崇不已


作者引述吳敦義的談話標題是
「差一點讓我崩潰的國民黨人」

「讓我吃驚,但並沒有讓我崩潰,差一點讓我崩潰的是 12 月 1 日上午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對來自世界各地華語作家的講話。

此人講話不乏風趣幽默,“他媽的”等髒話不離口,繪聲繪色吸引了作家們的眼球。


吳先生在提到臺灣現狀時,說到臺灣有兩個亂象,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

媒體言論自由之亂。 吳敦義說臺灣的媒體言論

實在很自由,比美國都自由,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可以說出來,不用負責

任。


吳敦義先生說到臺灣媒體言論之亂後卻話鋒一轉,用一句話總結了臺灣

這些亂象之根源: 臺灣的民主走得太快了!



這話一出,不但是我,還有我周圍好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作家都悚

然動容—— 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聽到一個民主政體的政黨領導人把一

個國家的亂象歸咎于“民主太快”而不是“民主發展得太慢”。

這句話之後,我就更仔細聽這位吳副主席發言了,這位仁兄也很快把焦點轉移到大陸問題上,繼續談笑風生。

完全忘記了台下坐了一位來自大陸的楊恒均。



他提到自己今年 5 月 26 日第一次登陸中國大陸見到胡主席,好不快

樂,好不自豪,好不神往。 只是當他發現

胡主席是在中南海的瀛台廳宴請國民黨一行時,感歎道,瀛台可是(秦

)亡國之地呀! 這位亡了一次國的國

民黨副主席在評價中國大陸時簡直是暢所欲言,無所顧忌,他在評價中

國大陸的民主改革時說,我支持中國大陸在民主化方面慢一點,否則會

亂的。



他還聲情並茂地編了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百多位作家聽:某一天深夜,

馬英九的電話突然響起來,拿起來一聽,是對岸中南海打過來的,胡哥

脆弱的聲音傳過來:英九兄,你能不能把大陸一起管起來? ——聽電話的馬英

九立即頭大,連連說,不要、不要,你們那個亂攤子……


中國國民黨吳副主席敦義先生講到這裏開心地大笑起來,哈哈,一個臺

灣都搞得這麼亂,我們哪里管得了大陸…… 」


..........................................

台灣的亂像是民主太快造成的?
楊恒均發表於2008-12-25 08:49

民主制度:可以任意批評卻沒有人願意捨棄的一種最不壞的制度


這次到臺灣日程很緊,但五天的時間還是讓我碰到不少不同顏色和層次

的臺灣人。 接觸到的臺灣人給我的印象可以一言以蔽之

:憤怒。 一旦和他們談到臺灣現狀特別是陳水扁問題,不管和你熟還是不熟的都立馬按捺不住憤怒。

藍營的自不待言,對陳水扁竭盡

侮辱之能事,對馬英九還不把陳水扁判刑表達強烈的不滿;綠營的則暴

跳如雷,高聲叫駡馬英九無恥,一上臺就報復陳水扁,要一下子把臺灣

人的政黨(民進黨)趕盡殺絕。 一位計程車司機說起馬英九甚至激動得把

車停下來,回頭對我吼道,你信不信,如果我有一支手槍,我立即把馬

英九幹掉——說著,他怒氣衝衝地朝總統府的方向做了一個開槍的動作

——啪啪! 不藍不綠的也沒有幾個心平氣和的,對臺灣現狀憤憤不平。 不藍不綠的也沒有幾個心平氣和的,對台灣現狀憤憤不平。



一個小小的島嶼,每個人都憤怒起來,這和對岸的大陸真是有一定的相

同之處。 如果你在大陸提起一些政治制度和黨群關係,老

百姓也大多是兩種反應:憤怒,以及出離憤怒到無法再憤怒。



不過台海兩地雖然都是憤怒,卻也有不同之處。 大陸的憤怒中有無

奈,大多數人看不到希

望,只能聽天由命。 大陸的憤怒中有無奈,大多數人看不到希望,只

能聽天由命。 例如,說起某地官員貪污腐敗,老百姓最多歎息一聲,

幾千年都這樣,有什麼辦法。 例如,說起某地官員貪汙腐敗,老百姓

最多嘆息一聲,幾千年都這樣,有什麼辦法。 如果從表面上看,臺灣

民眾的反應也是如此,然而,再進一步觀察,卻大大的不同。 如果從

表面上看,台灣民眾的反應也是如此,然而,再進一步觀察,卻大大的

不同。



在臺灣期間,我能夠在每一個憤怒的臺灣人身上尋求到一種大陸人身上

沒有的,特別是那些我初次見面的普通臺灣人。 在台灣期間,我能夠

在每一個憤怒的台灣人身上尋求到一種大陸人身上沒有的,特別是那些

我初次見面的普通台灣人。 他們有的對陳水扁執政憤怒,有的對馬英

九現在執政不滿,但他們卻都不對這個制度產生厭惡,沒有一個普通臺

灣人會說這個制度造成這些腐敗和無能,他們只是認為這個制度不夠完

善。 他們有的對陳水扁執政憤怒,有的對馬英九現在執政不滿,但他

們卻都不對這個制度產生厭惡,沒有一個普通台灣人會說這個制度造成

這些腐敗和無能,他們只是認為這個制度不夠完善。 更重要的是,我

接觸到的臺灣人雖然憤怒,但幾乎都尊重民主的遊戲規則。 更重要的

是,我接觸到的台灣人雖然憤怒,但幾乎都尊重民主的遊戲規則。



這可能就是民主制度的特異之處,每一個人都對這種制度議論紛紛,說

三道四,批評和指責為多,但一旦進入這種制度的人,誰也不想退回去

,或者選擇其他在歷史上存在過的任何一種非民主的制度。


且不說臺灣的民主制度是哪些力量奠基的,到目前為止,我認識到,推

動民主制度前進的最主要力量不是國民黨,也不是民進党,而是廣大的

民眾,他們對這個制度的不滿足,對這個制度漏洞的憤怒,對這個制度

的期許,正在一步一步迫使政治精英們修補這個制度的漏洞。



差一點讓我崩潰的國民黨人



我上面說了這樣一個意思:台灣的普通百姓是推動民主制度前

進的主要動力。 我並沒有說精英如何,實際上,這次到臺灣,我見識

了精英們的表演,實在給我很深的印象。



世界華語作家協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在臺北召

開,來自五大洲的華語作家代表 200 多人。 由於這個協會是臺灣背景

,會員中有不少國民黨黨員,有些是有相當級別和資歷的。 在一次吃飯中,我和周圍的幾位國民黨黨員爭論起來,他們認為

臺灣目前很亂,主要是民進黨搞的,要是以前的國民黨一直執政,就不

會如此之亂了。 我聽後感到大惑不解,如果國民黨一直執

政,那不就是專制獨裁,哪里還有民主可言? 如果

是國民黨在搞競選時說出這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作家協會會員

之間討論問題,他們竟然發此宏論,讓人吃驚。



讓我吃驚,但並沒有讓我崩潰,差一點讓我崩潰的是 12 月 1 日上午國民黨副主席

吳敦義對來自世界各地華語作家的講話。 此人講話不乏風趣幽默,“

他媽的”等髒話不離口,繪聲繪色吸引了作家們的眼球。 此人講話不

乏風趣幽默,“他媽的”等髒話不離口,繪聲繪色吸引了作家們的眼球





吳先生在提到臺灣現狀時,說到臺灣有兩個亂象,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

媒體言論自由之亂。 吳敦義說臺灣的媒體言論

實在很自由,比美國都自由,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可以說出來,不用負責

任。 吳敦義說台灣的媒體言論實在很自由,比美國都自由,什麼亂七

八糟的都可以說出來,不用負責任。



他說的有一定道理,一個小小的兩千三百萬人口的臺灣島,打開電視將

近一百個頻道。 每天晚上,很多頻道都請“名嘴”

在那裏議論時事。 你說一個巴掌大的小島,哪有那麼多“事實”可議的? 於是這些名嘴也就越講越

不靠譜,說三道四的有,無中生有的也有,看上去確實有些群魔亂舞—





吳敦義先生說到臺灣媒體言論之亂後卻話鋒一轉,用一句話總結了臺灣

這些亂象之根源: 臺灣的民主走得太快了!



這話一出,不但是我,還有我周圍好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作家都悚

然動容—— 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聽到一個民主政體的政黨領導人把一

個國家的亂象歸咎于“民主太快”而不是“民主發展得太慢”。 這句話之

後,我就更仔細聽這位吳副主席發言了,這位仁兄也很快把焦點轉移到

大陸問題上,繼續談笑風生。

完全忘記了台下坐了一位來自大陸的楊恒均。



他提到自己今年 5 月 26 日第一次登陸中國大陸見到胡主席,好不快

樂,好不自豪,好不神往。 只是當他發現

胡主席是在中南海的瀛台廳宴請國民黨一行時,感歎道,瀛台可是(秦

)亡國之地呀! 這位亡了一次國的國

民黨副主席在評價中國大陸時簡直是暢所欲言,無所顧忌,他在評價中

國大陸的民主改革時說,我支持中國大陸在民主化方面慢一點,否則會

亂的。



他還聲情並茂地編了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百多位作家聽:某一天深夜,

馬英九的電話突然響起來,拿起來一聽,是對岸中南海打過來的,胡哥

脆弱的聲音傳過來:英九兄,你能不能把大陸一起管起來? ——聽電話的馬英

九立即頭大,連連說,不要、不要,你們那個亂攤子……


中國國民黨吳副主席敦義先生講到這裏開心地大笑起來,哈哈,一個臺

灣都搞得這麼亂,我們哪里管得了大陸……


他笑得無辜,卻差一點讓我崩潰!

(吳伯雄,楊恒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是一位不錯的老者)

國民黨的“八年抗扁”與浴火重生


無論國民黨當初在中國大陸如何無能和腐敗,有一個歷史功績卻無法抹

殺,那就是領導了浴血奮戰的“八年抗戰”。 也恰恰是這光榮的八年抗戰,讓國民黨的對手

坐大,最終導致他們敗走臺灣。

國民黨在臺灣的幾十年統治也是以一個八年而告一段落的,那就是

2000 年政黨輪替時陳水扁上臺到 2008 年馬英九再次代表國民黨奪回

政權,這八年對於國民黨可謂不堪回首。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國民黨是如何失去過去八年的執政的,會有

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是國民黨貪污腐敗?

是國民黨沒有民進黨有人氣?是國民黨的人才太少? 都不是,

而是國民黨在帶領臺灣走進民主政治時代後,卻沒有能夠轉換觀念,他

們忘記了民主其實就是遵循一套遊戲規則。 都不是,而是國民黨在帶

領台灣走進民主政治時代後,卻沒有能夠轉換觀念,他們忘記了民主其

實就是遵循一套遊戲規則。



2000 年大選時,國民黨明顯地違反了民主政治裏的遊戲規則,從同一

個陣營跳出兩個人氣很高的候選人,結果他們兩人的選票加起來遠遠超

過陳水扁,兩個人卻一個也沒選上。 看看當今的美國,奧巴馬和希拉蕊在黨內初選時鬥得你死我活,但

一旦塵埃落定,馬上“團結一致”,

以致現在奧巴馬的國務卿竟然是昔日的“死對頭”希拉蕊,這其實是成

熟的民主政體下政黨們熟練掌握的遊戲規則,違背這一規則,就很難有

執政的機會了。 以致現在奧巴馬的國務卿竟然是昔日的“死對頭”希

拉蕊,這其實是成熟的民主政體下政黨們熟練掌握的遊戲規則,違背這

一規則,就很難有執政的機會了。 2000 年的國民黨破壞了這一遊戲規

則,失掉了政權,沒有什麼很深的學問,沒有必要去分析來分析去。




而在 2004 年的大選時,國民黨終於學會了尊重民主制度的遊戲規則,

萬眾一心,團結抗“扁”。 實際上,從

2000 到 2004 年的四年執政中,陳水扁是得到臺灣民眾的支援的,陳

水扁也因為想連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兩岸關

係上,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要想打敗陳水扁確實有一些困難。

而且,從 2000 年到 2004 年,國民黨依然沉浸在失去政權的驚慌和不

安中,顯然沒有想出個什麼所以然來,更不用說深入反思了。



但是,國民黨畢竟是百年老店,人才濟濟,財大氣粗,而且也在痛定思

痛後開始學會尊重民主制度的遊戲規則。 所以,在 2004 年推出了陣容強大的競選團隊。 然而,這一次,臺灣的民主

政治同樣出現了問題——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再次遭到了破壞——破壞

這一規則的就是那兩顆子彈。



毫無疑問,這兩顆子彈挽救了陳水扁,讓國民黨繼續在野長達四年之久

。如果說第一次民主選舉的遊戲規則被國民黨自己破壞了,那麼

第二次則是兩顆子彈破壞了這個遊戲規則。 所以,在 2000 年選舉結束後,支持國民黨的憤怒的群眾包

圍了國民黨黨部,在 2004 年選舉結果出來後,同樣支持國民黨的憤怒

的群眾卻包圍了總統府。



民主沒有什麼神秘的, 民主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只不過如其字面意

思一樣,是人民當家作主而已,一旦確立了這個民主的核心價值觀,剩

下的就是人類長期以來摸索出的一些民主的遊戲規則。 這些遊戲規則有些看上去很

可笑,甚至被有些集權國家的統治者說成是勞民傷財,說成是“虛偽的

民主”等等,但沒有這些遊戲規則,或者破壞這些遊戲規則,民主也就

成了理想,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一個新興民主國家或者政體的逐漸完善,也就是這些民主的“遊戲規則

”的不斷更新,或者修修補補。

成熟的民主國家也有問題,但一發現問題,沒有人會去質疑民主的核心價

值觀,更沒有人想要推翻這個制度,而是去修補這些遊戲規則,去完善

這個制度。


亞洲的新興民主國家存在更多問題,但同樣的道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

民主國家或政體出現了亂象後,有人會去質疑是民主的核心價值觀出了

問題,沒有一個政黨甚至民眾會認為民主出了問題所以我們就不要民主

,或者乾脆回到非民主的政治體制裏去,回到過去一人獨大或一黨獨大

的時代。正相反,每當民主國家出現問題的時候,從政治

家到民眾,都會不約而同的認為:我們一定是在偏離了我們推崇的民主

價值觀,我們的民主還不夠完善,遊戲規則還需要修補,總之一句話:

我們的民主還需要更快一點發展。



所以,當我聽到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喊出臺灣的亂像是民主太快造成的

時候,我的吃驚非同一般,再看看我接觸到的一些國民黨人, 我突然

想起了蔣經國,懷念起蔣經國,認為他不但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也是

臺灣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臺灣的亂象不是民主發展太快造成的


這次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一些國民黨人,特別是在民主政體確立以後過得

不是那麼如魚得水的國民黨人,我有一種強烈的疑惑,那就是,當初如

果是這些人掌控了國民黨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利益集團”,臺灣會走

上民主之路嗎? 他們至今還在喊叫“臺灣的民主太

快”,那麼臺灣的民主要多慢才符合他們的利益,或者符合他們認為的

臺灣的利益? 這個速度又是由誰來“掌控”? 在他們舉

目四望之中,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的民主速度是正好的?


當臺灣國民黨一些人士懷念兩蔣時候媒體的“不亂”,甚至有些國民黨

人士和我談起上海的媒體控制得比較有分寸的時候,我實在是無法和他

們討論下去了。 到了吳敦義說出臺灣民主發展太更

快而造成了一些亂象的時候,我在想,臺灣的民主發展可以再慢一點嗎

? 如何慢? 現在國

民黨的馬英九上臺了,是否要求他暫停發展民主,來一個“馬兒你慢些

走”? 或者乾脆回到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



【這就是涉及到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獨裁或者集權國家有可能主

動完善民主的遊戲規則,提高國人的民主素質,從而在時機成熟時,把

民主制度恩賜給民眾? 又或者,民眾的民主

素質只能在民主制度下逐漸提高? 民主制度只能在這個制度的框架打起來後、或者

至少在民主核心價值觀確立之後才能夠逐漸完善? 民主制度只能在這

個制度的框架打起來後、或者至少在民主核心價值觀確立之後才能夠逐

漸完善? 這也是我決定將利用稍後到美國過新年的機會而探索的兩個

問題】



從我對臺灣得來的觀察,我發現無論是民進黨和國民黨,他們在這個民

主政體中,已經沒有選擇,只能被推著向前,而推動他們向前的正式民

主素質日益提高的民眾,包括媒體和輿論監督。 這恰恰是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所說的亂象

之一(媒體的混亂)。 從歷史上民主國家發展的經驗來看,臺灣民主進程

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基本上都在其他國家出現過。而解決辦法只有兩種,別無其他選擇。 而解決辦法只有兩

種,別無其他選擇。 一種是回到一黨獨大的時代,甚至回到有些國民

黨人懷念的蔣介石時代;另外一種就是加快民主建設的步伐,完善民主

的遊戲規則,完善法治以及加強民眾的監督,提高民主的品質。



具體怎麼做? 涉及到臺灣的例子,我認為, 馬英九上

臺後能夠對民主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臺灣民主從四年一次的投票選擇

一個統治者發展(完善)到民眾恒久的參與和監督。民主不應該只是四年一次的選舉,更不是定期的“選主”,還

必須完善民眾對政府和當權者的持續有效的監督和制衡。



這次臺灣之旅住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旁邊一幢大樓就是“經國紀念堂

”,讓人感慨萬千。 蔣經國統治臺灣時期,開

放報禁黨禁,一步一步推進了臺灣的民主建設,給整個世界提供了一種

民主的發展新模式。


現在被大家掛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是這樣說的“自由是有多少的問題,

民主是有沒有的問題”,在這種觀念下,我們都不會懷疑,自由可以一

點一點爭取,而民主則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如果我們回顧過去 50 年世界各國的民主發展道路

,特別是蘇聯東歐的民主化,也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民主不是執政黨一

步一步推進的,而是陡然間實現的(不管是用和平演變還是暴力的方式

)。
可是我認為臺灣的例子卻給了整個世界另外一個思路,那就是在執政黨

(獨裁的一党下),民主其實可以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實行的。 對於

社會穩定與和諧,這種方式也許會更好一些,但對於那些忤逆利益集團

的大政治家如蔣經國先生,其艱難和阻力有多大,從我這次見到的一些

國民黨人那裏,可以窺測一二。

熱門文章

總網頁瀏覽量

搜尋此網誌